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自行车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自行车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儿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B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钤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象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C“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儿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和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柔;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D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1.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①平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节日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病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上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我选________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_______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

 

1.“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我”和弟弟翅首以待、争提食品的情景。父亲夜晚送孩子治病的温馨情景。父亲风雨无阻送孩子上学的艰辛情景。 2.A ①运用神态描写,“没有吭声”“神情沮丧”细腻地描摹出父亲丢失自行车后伤心的样子;②巧设悬念,引出与自行车相关的往事,同时与文章的结尾照应;③把丟失自行车和“我”当年与父亲赶集走散的光景巧妙地进行类比,表现出父亲对自行车的珍爱之情。B ①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②“当……便……”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了“我们”等待的心情之急切。C ①运用语言描写,“爸爸回不回来呀”“好像有”细腻传神地写出弟弟盼望父亲归来的情景;②“侧耳倾听”“失望”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弟弟焦急等待父亲归来时可爱的样子。D ①“累得满头大汗”“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具体地写出了父亲送孩子们上学时的艰辛,折射出深沉的父爱;②以“数九寒冬”和“雨天”为典型环境,突出父亲的艰难与不易。 3.①点明了父亲送“我们”去治病的时间;②通过不同的景物,渲染了温馨的气氛;③突出父亲送“我们”去卫生院的艰辛,表现父爱的主题;④景物描写被赋予了情感,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亲与孩子生活情景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孩子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 【解析】 1.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考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患盗论

刘 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 ”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盗可__________

②衣食不__________

③则探囊发而为盗矣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3)班准备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写出两个有关交友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种多样的网络交友方式有利有弊,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法。                           ,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①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②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

④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③②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④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张家界天门山中学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B. 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C. 拓展性课程从培养孩子兴趣与特长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

D. 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活动,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