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答谢中书____________

②晓雾将____________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

④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人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过《答谢中书书》后,若你是谢中书,你对朋友陶弘景的来信会进行怎样的回复?请写一封回信,100字左右,只写正文内容即可。

6.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公元1001一2000年世界级杰出人物,授予“千年英雄”称号,全世界一共评出12位,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若是请你为苏轼写一段颁奖词,你会如何写?

 

1.书信消散指人间 参与,这里指欣赏 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C 4.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示例)你看山川美景,我亦钟情山川美景,我们都和谢灵运一样,能够亲近自然,在自然中体会到做人的乐趣。花鸟虫鱼,高山流水,青树翠蔓,人世间该有的美景,我们都尽情地观赏过了,这种大自然给予的幸福感,是不是古今都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呢? 6.(示例)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解析】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朝梁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与”是参与的意思,这里指欣赏。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交辉”是交相辉映的意思,“颓”是坠落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能够翻译全文的基础上对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C项表述错误,“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人耳际,让人感到生机勃勃。 4.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即可。这篇文章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这是一道主观题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深刻理解陶弘景书信的内容,抓住关键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回信中要回应陶弘景文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朋友之间志同道合的情趣。 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某人写颁奖词,一般要能概括这个人的典型事迹和性格道德等。在表达时,会更多的采用对偶或是排比的修辞。语意要连贯,不能有语病,据此可作答。结合苏轼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地位和贡献来拟写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完成题目。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 衣 欲 睡 月 色 入 户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____________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

③怀民亦未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

⑤答谢中书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和“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周敦颐)

(它)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一则)

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这样做不值得,教师才能知道困难。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

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 “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B. 相与步/于中庭

C. 盖竹柏影/也    D. 怀民/亦未寝

 

查看答案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有《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加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康乐以来            有朋远方来

B. 发白帝,暮到江陵    雾将歇,猿鸟乱鸣

C. 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江陵

D.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