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完成题目。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完成题目。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 衣 欲 睡 月 色 入 户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晓雾将____________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

③怀民亦未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

⑤答谢中书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①[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对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和“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5.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周敦颐)

(它)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一则)

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这样做不值得,教师才能知道困难。

C.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

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消散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睡觉只是 书信 3.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山川月色(或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B 6.“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甲】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朝梁 【乙】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宋 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停顿的节奏即可。 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竞”是“竞争”的意思,“相与”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掌握能力。首先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析文章在写法、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也就是那些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有的直接抒发情感,有的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句子就抓住了文章的情感。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B项句子的意思是: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 “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B. 相与步/于中庭

C. 盖竹柏影/也    D. 怀民/亦未寝

 

查看答案

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自号_______。有《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加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康乐以来            有朋远方来

B. 发白帝,暮到江陵    雾将歇,猿鸟乱鸣

C. 承天寺,寻张怀民  朝发白帝,暮江陵

D. 未复有能其奇者      念无为乐者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tū)

B. 沉鱗跃(jìng)

C. 藻、交横(xìng)

D. 何处无竹(bǎi)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