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tū)
B. 沉鱗竞跃(jìng)
C. 藻、荇交横(xìng)
D. 何处无竹柏(bǎi)
作文小练笔
《短文二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佳作。请借鉴课文的写作特点,以“晨光中的村庄”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综合实践活动(10分)
公元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山大川。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14省,写下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形象宣传口号是“爱旅游、爱生活”。
请你对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究。
1.右图是“中国旅游日” 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 字所展示的画面。(3分)
2.“中国旅游日”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怎样理解 这一主题?(4分)
3. 2013年暑假即将来临,你打算怎样“背起行囊走四方”? (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①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②,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②倒行:顺来路返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其源殆可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循山而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折处辄为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顾影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复甚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书以付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4.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 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析】
都是西汉时著名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遂至承天寺 _____________
②余告之故 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字点明全文中心。
2.本文分为几层?请写出各层大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山川之美”的?
5.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6.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