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字点明全文中心。

2.本文分为几层?请写出各层大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山川之美”的?

5.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6.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 2.三层。第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第二层:“高峰入云……沉鱗竞跃。”具体描绘了秀丽的山川景色。第三层:“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了。 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又写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二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5.表达出作者与谢公(谢灵运)比肩的自豪之感。 6.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解析】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朝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其中“美”字点明全文中心。 2.本题考查文章层次的划分。了解全文内容后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往今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第二层:“高峰入云……沉鱗竞跃。”具体描绘了秀丽的山川景色。第三层:“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了。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总结,要结合文章内容,逐项找出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又写流水两边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与谢公(谢灵运)比肩的自豪之感。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深入阅读原文,可以看出文章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查看答案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查看答案

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紧扣“夜游”结构全文。开篇先从“夜”写起,交代了“游”的时间和_______________;接着写寻找夜游同伴并说明夜游的地点,为写景做铺垫;之后,集中笔墨描写景物,在结尾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讲究动静相衬之美。一是景物的动与静:_________为静,________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_________________为静,_______________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____________为静,____________为动。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 实是/欲界之仙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