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

现代文阅读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壮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后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1.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2.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3.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4.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语言运用

 

1.①是生活物资(燃料);②是家力的象征;③象征着过去的生活方式;④是家的一部分;⑤是“我们”怀念过去的情感寄托。 2.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堆的积累过程。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堆的过程,赋予柴堆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堆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重大变化作铺垫。 3.利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四个“看见了“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4.重点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重点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其实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关键词语的含义。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柴禾”不仅指的是一种燃料,也是家力的象征,代表着“我们”怀念过去的情感寄托。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内容的概括以及段落作用的分析。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这部分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堆的积累过程,既承接上文“柴堆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生活中的重大变化作铺垫。 3.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然后,找准品“点”。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这里的反复,突出了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体现了自责的感情。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认为重点是写什么,言之有理即可,回答时必须结合文章的主题。 点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要叙述《朝花夕拾》中所写的鲁迅和范爱农初识的事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所有这些物体,在水中失去了部分重量……因此我进一步了解了阿基米德发现的这条物理学原理……”

“……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菅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上面的文字选自_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_

(2)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不过

B. 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这样那么

C.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白色的衣冠

D.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去:离开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文段内容回答,樊於期为什么要自刎?燕太子及其宾客为何要白衣冠以送荆轲?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夜过鉴湖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1.诗人笔下的鉴湖夜色,像一幅优美的水墨画。请简要概括其景色特点。

2.诗歌第二句中的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品析。

 

查看答案

《端午的鸭蛋》中,一枚小小的鸭蛋寄托了汪曾祺先生儿时丰富的回忆,多彩的生活;一声悠远绵长的吆喝,喊出了萧乾先生对旧时老北京生活的怀想;一杯浓醇的春酒甜了琦君,也醉了琦君。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饱含了儿时回忆的物件、场景,比如一个糖人、一张剪纸、一个小小的面具;抑或第一次看川剧,和小伙伴跳皮筋,捉迷藏,无不让我们留恋回味……

请以回忆里的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600字以上;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得抄袭、套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