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北宋诗人秦少游有诗云“韶华不为少年留”,然而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韶华中,...

北宋诗人秦少游有诗云“韶华不为少年留”,然而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韶华中,总有一种东西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抹之不去,它可以是一种声音,一抹微笑,一个眼神;它可以是一份思念,一份感动,一份悔恨…… 请以“抹不去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释】韶华:美好的时光。

要求:

(1)填全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

(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抹不去的回忆 回想军训的点点滴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仅仅五天,却成为了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忘不了我们在训练场上的英姿飒爽,一排排笔直的身影,像一朵朵整齐的小绿花。立正时,抬头挺胸,一动不动。站得像钉子;像竿子;像挺直的竹子……久久的站立,使我们腰酸背痛,甚至麻木。蹲下时,也少不了腰要直、头要抬起来,两眼目视前方,两手放在两腿上,不能懒懒散散,左右晃动,要像雕像一样一动不动,动就会死得很惨,蹲久了,脚累、腿也发软,起来时,脚还在不停地颤抖。坐下时,也并不轻松,两手放在两腿上,抬头挺胸,不能东张西望、左右晃动,不抬头看前面就是死的恶兆。让我们体验到纪律的严明和军人的风格。 忘不了我们“八公里拉练”一路上沿着山路上山,一个接一个地走。山路曲折盘绕,坎坎坷坷数不胜数,尽管路难走,但精彩还在后头。阳光普照大地,风景优美,鸟语花香,群山像驼峰;像长蛇;像闸门……湖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见湖底的沙石和小鱼。有我们一、二、三排的拉歌,梁老师的一段优美的舞姿,班主任超哥的“铁犁牛耕”迎来了全场如雷雨阵阵;似山洪暴发,响彻云霄的掌声、欢呼声……有这么精彩的拉歌、表演,怎能不把疲劳抛到九霄云外呢? 忘不了我们在烈日下锄田,顶着火红火红的太阳,我们三个人为一小组,一个人拿铲子,使劲地铲。两个人拿锄头,用力地锄田,力尽不知热,背灼炎天光,豆大似的汗珠直往下流,挥汗如雨。我们把土都往中间放,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就这样在我们三个人的同心协力下弄好了。我们继续接着弄……短短的一个上午,就让我们懂得了谁中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一点一滴。 军训里的点点滴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忘不了军营里纪律的严明、精彩的拉练、锄田的艰辛、叠豆腐块被子的艰难,更忘不了因我们而嘶哑的甄教官……转过身,校车已载着我们缓缓地驶向——鹏权中学,而军营里的一切成为了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并且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这个题目在命题上不落窠臼,在思维形式上注重开放,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写作时必须确立一个角度,叙述、描写一种值得回忆的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作为。可以在文前加一段优美的文字作为题记;也可以在文章中加入几个相得益彰的小题目;也可以把一般人使用的第一人称写法改为第三人称,等等。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2.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3.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国可乎________   太守___________      便还家__________

飞戾天_________   恂恂而起__________    一日不食则饥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乙文,谈谈乙文的作者如何使当时的统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的?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释】①除:提拔官职。②奄:突然 ③戮:杀。④赞:辅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社稷之器  __________               (2)貌若甚者(《捕蛇者说》)  __________

(3) 亮外出  __________               (4)便还家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为”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代裔长史

A. 天下唱      (《陈涉世家》)    B. 吴广都尉(《陈涉世家》)

C. 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 之说  (《捕蛇者说》)

3.翻译下列句子。

(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

(2)窥谷忘                   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 由【甲】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 【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山的勃勃生机。

D. 【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特征;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________,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面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 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 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 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诗中“折柳”二字语意双关,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