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①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

(二)阅读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⑩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丰乐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旅游区。②事简:公务简单。③掇(duō)幽芳: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掇,拾取。④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荫,荫庇,乘凉。⑤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 ⑥幸:庆幸。⑦岁物:收成。⑧因为:于是就。本:根据。⑨道:称道。⑩宣:宣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其地僻而事简____________  

得斯泉于山谷之间___________

③遂其亭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修之来此

A.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C.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文和《醉翁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

 

1.喜欢已经书:写名:取名,起名 2.B 3.既 得 斯 泉 / 于 山 谷 之 间 4.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5.与民共乐 【解析】选自《丰乐亭记》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如“乐”是“喜欢”;“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取名、起名”的意思。 2.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修之来此”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之”是代词,代指琅琊山。故答案为B。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划分。可以先把句子翻译,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划分。注意不要出现“破句”。同时可利用虚词来帮助划分句读。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意、乎、也”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乃、日、仰、俯”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是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本题首先要明确《醉翁亭记》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而《丰乐亭记》中“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表明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是“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唐代杨巨源的《折杨柳》一诗,完成第7题。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

②曲尘:指酒曲。因酒曲颜色嫩黄,“曲尘丝”比喻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后,新华中学最近开展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请你也积极参与其中。

⑴【消息拟标题】阅读下列消息为其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继京剧、珠算等项目之后,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⑵【专题赛诗会】九年级⑴班举行了以“唐诗中的物候”为主题的赛诗会,作为第一小组的代表,请列举一组相关诗句并利用物候知识解释其中的现象。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至情倡议书】节约资源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气候。为此,九年级⑴班班委会在全校发起一场“个人行动改变世界大气候”的倡议活动。晓华同学拟写了一份倡议书,其主要内容是:

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所造成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算上一笔“节能账”,稍加注意,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你看了晓华拟写的倡议书主要内容后,发现“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所造成的”句子犯了句式杂糅的语病,请你就错误成因和修改方法向晓华做一个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格列佛游记》是_______(国别)的___________(人名)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在利立浦特小人国,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选拔官员,作者借此抨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风暴中偏航”又于“麦田里获救”,“孤身救舰队”后又“奇招灭火灾”。他是一个喜欢冒险、渴望自由、刚毅勇敢的航海家。

B.《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里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来划分阵营;在慧骃国,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C.格列佛来到巫人岛,这里的长官精通魔术,能把死去的鬼魂召唤前来。他见到了很多古代人的灵魂,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

D.格列佛在大人国竭力向国王介绍火炮的神奇威力,并愿意帮大人国制造这种武器,大人国国王非常高兴。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盛名之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花鸟虫鱼等常是文人墨客笔下描写、吟咏的对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借欢鸟游鱼,描写岳阳楼的晴明之景;晏殊在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自然界的花鸟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孟加拉湾,“联合动力号”油轮连接着两支输油臂,静静地停泊在波澜不惊的码头边。

B. 第一次上讲台,他张皇失措地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节课都在尴尬中度过。

C. 清晨,村庄静谧,炊烟袅袅,鸡犬不宁,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