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9分)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9分)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gù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综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yīn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郑愁予《雨说》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禁gù(       )    yīn(         )哑      田(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留滞”中,“滞”的意思是                                  。(2分)

(4)“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这句话的朗读语气应为              (2分)

 

(1)锢 喑 pǔ (2)综迹 踪迹 (3)停滞,不流通 (4)期待、渴盼 【解析】 (1)试题分析: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比如“喑哑”中“喑”不能写成“暗”;“田圃”中“圃”不能读成“bǔ”。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试题分析: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一些形近字的写法,比如“ 踪迹”不能写成“综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试题分析:了解词语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试题分析:学会根据语境,来进行朗读,这里读出期待、渴盼情感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下列诗文中的名句。

⑴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⑵ 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  咏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外妖娆。         (毛泽东《沁园春》)

⑹《沁园春》诗中起到过度作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沁园春》诗中总写景的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也许你曾经因学习的重压而放弃过;也许你曾经因朋友的误解而苦恼过;也许你曾经因父母的指责而伤心过;也许你曾经因老师的批评而自卑过;也许你曾经因生活的失意而痛哭过……不过,这一切都已过去,这一切都成为你永久的怀念。回首往事,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

请以“从此,我不再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

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少于500字,最多写满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捕蛇者说》选段,完成问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句中“之”作用不同的一项是(    )

A. 永州野产异蛇    B. 若毒乎?

C. 比吾乡邻死则已后矣    D. 则吾斯役不幸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其二__________    ②则久已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④盖一岁之死者二焉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扬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是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仔细阅读全文后概括出全文的中心

2.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的关系。

3.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的道理。

4.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病      人

(1)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2)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3)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4)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5)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人真多事。 

(6)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蓝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7)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8)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的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且触动了上行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9)“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10)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1.在第(1)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在第(3)段中,“起风了”这一句交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重点描写了电梯中的哪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

4.结尾处“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小说以“病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