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

2.根据文意,在文中第⑸段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__________

3.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1.刀之爱 2.庆幸 3.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4.谜: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5.酝酿(或酿造)。 【解析】 1.试题分析:总揽全文,宏观把握。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弄明白到底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着“刀”叙述事情,所以可用“刀之爱”作为标题。 2.试题分析: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2)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从下文的“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来看,填“庆幸”要好些。 3.试题分析:考查比喻的内容和作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要能够从“芭蕾女郎”娴熟的技艺和优美的姿势与梨农们砍树的优美动作联系起来。 4.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内涵。此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特别是下文。“谜”指的是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指的是储存养料,以利结果。9、11段都有对“底”的交代。 5.试题分析:考查对过渡段的把握。应该是“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树”自然过渡到“人”。 6.试题分析:题干“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原句为“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芬芳”支配了宾语“酒”,所以“芬芳”就变成了动词“酝酿”。 7.试题分析:欣赏文句“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答此题要结合原文的内容,讲清楚什么是“刀之伤”,什么是“刀之爱”。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困难和伤害更会使你健康地成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完成题目

现在我在岛上已有了两个“庄园”。一处是我的小小的城堡或帐篷,四周建起了围墙,后面是一个岩洞,岩洞已扩大成好几个房间。其中有一间最干燥最宽大,里面放满了我用陶土烧制成的大瓦缸……

(1)这段文字选自英国作家_______ 写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

(2)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本书,你认为他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

《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中用曲笔讽刺那些终日醉生梦死、不关心国事的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美好祝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常被人们引用来形容老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山渺远的水,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是否得体。不得体的是(        )

A. 中秋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女儿劝阻说:“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B. 舅舅送给小明一款新手机,父母不让他把手机带到学校去,小明很郁闷,有同学安慰他说:“你父母是为你着想,担心手机会影响你的学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吧。”

C. 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小玺在车站候车室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在吸烟,于是对老大爷说:“老大爷,您好!为了大家的健康,请您到车站吸烟区吸烟,好吗?”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按语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②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⑤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A. ⑤②④①③    B. ①⑤②④③    C. ⑤④③①②    D. ①④②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