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包揽所有事情的现象正在...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包揽所有事情的现象正在改变,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B.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它的鳞茎具有止咳化痰等功效,所以常被加工成药材。

C. 广州国际灯光节以“光•影”为设计主题,面向全球征集,并给设计者自由的创作空间。

D. 为了利用好充分的体育场馆资源,广州市体育局选择了300家社会场馆向市民优惠开放。

 

B 【解析】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矛盾不能分担C.成分残缺:“征集”后面缺少宾语D.语序不当:应该是“充分利用好”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中国式春运,足以成为全球任何国家交通部在痛心疾首的难题。然而,春运所意味着的社会流动,仍然是中国社会有史以来最为巨大的进步。自由的“候鸟”们在城乡间任意穿梭,

他们是无数来自田野的中国工人,是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是追逐梦想的城市上班族。因为“他们”,中国经济蒸蒸日上,有了和世界对话的底气;因为“他们”,中国变了,家乡变了,他们自己更脱胎换骨,一解土地对人们的数千年束缚,汇入现代产业的洪流。

A. 痛心疾首    B. 莘莘学子    C. 蒸蒸日上    D. 脱胎换骨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关于阅读,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依籁机缘和悟性的个人行为。

B.读书不是非要拨高到一种信念,一种要求。简单来讲,阅读应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如果不读书就像少喝了一杯茶,或者是你上床前没有刷牙,会让人有那么一点点难受。

C.这种读书才是脱离了急功进利的、为了文凭的阅读,回到了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既叫“读书”也叫“读心”,我想读遍别人的书,最后是为了读懂自己的心。

D.我们只有懂了自己的一颗心,再去看世相人心,自己的智慧才会更透彻。(选自于丹《读书与读心》)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戒(chěng) 辞(yú) 然(mó)   笑(chī)  短叹(yū)

B.抽(yè)   (jiè)  丽(yǐ)  (xiá)   鳞次比(zhì)

C.利(xī) (zhě) (biē)   (dú)    然无累(guō)

D.薄(jí)   (yì) 褛(lán)   桥(zhàn)  烟云(niǎo)

 

查看答案

按要求作文。

请以“温暖的笑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关何处

余秋雨

①我到上海是为了考中学。父亲原本一个人在上海工作,我来了之后不久全家都迁移来了,从此回故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已不大,故乡的意义也随之越来越淡,有时,淡得几乎看不见了。

②摆脱故乡的第一步是摆脱方言。余姚虽然离上海不远,但余姚话和上海话差别极大,我相信一个纯粹讲余姚话的人在上海街头一定是步履维艰的。余姚话与它的西邻绍兴话、东邻宁波话也不一样,记得当时在乡下,从货郎、小贩那里听到几句带有绍兴口音或宁波口音的话孩子们都笑弯了腰,一遍遍夸张地模仿和嘲笑着,嘲笑天底下怎么还有这样不会讲话的人。村里的老年人端然肃然地纠正着外乡人的发音,过后还边摇头边感叹,说外乡人就是笨。这种语言观念自从我踏上火车就渐渐消解,因为我惊讶地发现,那些非常和蔼地与我交谈的大人们听我的话都很吃力,有时甚至要我在纸上写下来他们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笑声中我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到后来甚至不愿意与他们讲话了。到了上海,几乎无法用语言与四周沟通,成天郁郁寡欢。有一次大人把我带到一个亲戚家里去,那是一个拥有钢琴的富贵家庭,钢琴边坐着一个比我小三岁的男孩,照辈分我还该称呼他表舅舅。我想同样是孩子,又是亲戚,该谈得起来了吧,他见到我也很高兴,友好地与我握手,但才说了几句,我能听懂他的上海话,他却听不懂我的余姚话,彼此扫兴,各玩各的了。最伤心的是我上中学的第一天,老师不知怎么偏偏要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红着脸憋了好一会儿终于把满口的余姚话倾泻而出,我相信当时一定把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搞糊涂了,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等我说完,憋住的是老师,他不知所措的眼光在厚厚的眼镜片后一闪,终于转化出和善的笑意,说了声“很好,请坐”。这下轮到同学们发傻了,老师说了很好?他们以为上了中学都该用这种奇怪的语言回答问题,全都慌了神。

③幸亏当时十岁刚出头的孩子们都非常老实,同学们一下课就与我玩,从不打听我的语言渊源,我也就在玩耍中快速地学会了他们的口音,仅仅一个月后,当另外一位老师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说出来的已经是一口十分纯正的上海话了。短短的语言障碍期跳跃得如此干脆,以至我的初中同学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从余姚赶到上海来与他们坐在一起的。

④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到非常惊讶,我竟然一个月就把上海话学地道了,而上海话又恰恰是特别难学的。上海话的难学不在于语言的复杂而在于上海人心态的怪异,广东人能容外地人讲极不标准的广东话,北京人能容忍羼杂着各地方言的北京话,但上海人就不允许别人讲不伦不类的上海话。有人试着讲了,几乎所有的上海人都会求他“帮帮忙”,别让他们的耳朵受罪。这一帮不要紧,使得大批在上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南下干部”至今不敢讲一句上海话。我之所以能快速学会是因为年纪小,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强而在自尊、自羞方面的敏感能力还比较弱,结果反而进入了一种轻松状态,无拘无碍,一学就会。我从上海人自鸣得意的心理防范中一头窜了过去,一下子也成了上海人。有时也想,上海人凭什么在语言上自鸣得意呢?他们的前辈几乎都是从外地闯荡进来的,到了上海才渐渐甩掉四方乡音,归附上海话;而上海话又并不是这块土地原本的语言,原本的语言是松江话、青浦话、浦东话,却为上海人所耻笑。上海话是一种类似于“人造蟹肉”之类的东西,却能迫使各方来客挤掉本身的鲜活而进入它的盘碟。

⑤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旦进入上海就等于进入一个魔圈,要小心翼翼地洗刷掉任何一点非上海化的印痕,特别是自己已经学会的上海话中如果还带着点儿乡音的遗留,就会像逮苍蝇、蚊子一样努力把它们清除干净。我刚到上海那会儿,街市间还能经常听到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口中吐出宁波口音或苏北口音,但这种口音到了他们下一代基本上就不存在了,现在你已经无法从一个年轻的上海人的谈吐中判断他的原籍所在。与口音一样,这些上海人与故乡的联系也基本消解,但他们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又不可能把上海写上去。于是上海人成了无根无基的一群,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不知自己属于哪块土地,既得意扬扬又可怜兮兮。由此倒羡慕起那些到老仍不改乡音的前辈,他们活生生把一个故乡挂在嘴边,一张口,就告示出自己的生命定位。

⑥我天天讲上海话,后来随着我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则开始把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基本语言,余姚话隐退得越来越远,最后已经很难从我口中顺畅吐出了。我终于成为一个基本上不大会说余姚话的人,只有在农历五月杨梅上市季节,上海的水果摊把一切杨梅都标作余姚杨梅在出售的时候我会稍稍停步,用内行的眼光打量一下杨梅的成色,脑海中浮现出家乡上林湖的水光云影。但一转眼,我又汇入了街市间雨点般的脚步。

⑦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

⑧故乡,就这样把我丢失了。

1.请根据第②③段的内容,围绕“摆脱方言”的中心,填上恰当的内容。

①在前往上海的火车上

大人们听不懂我的余姚方言并哈哈大笑,让我不愿意与他们讲话

②在上海的亲戚家

 

 

③在上中学的第一天的课堂上

同学和老师都听不懂我的余姚方言,老师不知所措,同学无所适从

④一个月后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堂上

 

 

 

 

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根据文意回答,为什么老师在完全听不懂“我”的余姚方言后却说“很好,请坐”。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为何年轻的上海人“既得意扬扬又可怜兮兮”。

4.下面的文字是余秋雨曾对家乡余姚杨梅的描述,请你结合这些文字,简要分析本文中写杨梅的用意。

孩子们到哪里去了?他们都上了山,爬在随便哪一棵杨梅树上边摘边吃。鲜红的果实碰也不会去碰,只挑那些红得发黑但又依然硬扎的果实,往嘴里一放,清甜微酸、挺韧可嚼,扪嘴啜足一口浓味便把梅核用力吐出,手上的一颗随即又按唇而入。这些日子他们可以成天在山上逗留,杨梅饱人,家里借此省去几碗饭,家长也认为是好事。

5.文章末尾两段“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故乡,就这样把我丢失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