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雾霾成因新发现和治理 冬雪 2015年11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雾霾成因新发现和治理

冬雪

2015年11月底和12月上旬京津冀和中国其他地区经历了两次大面积重度雾霾,雾霾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过去对中国雾霾产生的原因有种种调查和研究,归因的对象也五花八门,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居民烹调油烟、农村烧秸秆,甚至居民制作腊肉排放烟雾等。但是,2015年12月14日,环保部通报对华北地区22个城市(区)的环保综合督察结果,全国PM2.5浓度之所以严重超标,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燃煤对PM2.5浓度贡献率在61%左右。以2015年11月底发生的华北地区持续的雾霾而言,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过程最主要的来源。

    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产业围城”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__%,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原煤燃烧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洁用煤。2014年全国用煤42亿吨,其中,火电用煤19.4亿吨左右,非电行业用煤约为22.6亿吨。现在,火电燃煤使用的优质煤较多,排放的治理较好,而非电行业的不清洁燃煤排放,如炼钢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散煤煤质的质量也是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北京市在售散煤煤质超标率为22.2%,天津市超标率为26.7%,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沧州4市平均超标率为37.5%。

    另一方面,企业的治污方案弄虚作假也造成工业和燃煤对大气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有方案,没措施;有部署,没落实;有考核,没问责。例如,河北省部分地市制定的压钢减煤计划内容不实,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实现确定的减煤压钢的目标。

环保部调查的雾霾主要因果关系显然更符合事实,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和观感。也即是说,尽管汽车对雾霾的形成有贡献,但真正产生主要贡献的是“一钢独大”“一煤独大”。

    环保部的结论已经提出了治霾的线索,即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的燃煤,尤其是不清洁的劣质煤炭的使用。从“APEC蓝”和“阅兵蓝”的做法和经验来看,要让公众马上享受蓝天白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停止或减少过度生产和消费,二是产业转移。如果能把这些措施结合起来,京津冀和全国的蓝天白云就不会是童话,而是现实并且能唾手可得。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霾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主要成分是PM2.5。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或滴液的总称,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PM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以上,急诊病例680万人,而且呈逐年增加之势。灰霾与肺癌如影随形,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灰霾与肺癌有了“七年之痒”的说法。

(摘自北京青年网等,有删改)

链接二:

2012年3月2日,我国环保部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国标)中的PM2.5浓度限值是,二级标准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35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的PM2.5浓度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

“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京津冀区域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措施(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停产等),使得治霾能坚守“最后一公里”。去年,国庆阅兵前后一段时间,北京单双号限行,污染企业停产。9月3日阅兵期间,PM2.5平均浓度仅为8微克/立方米,称之为“阅兵蓝”。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有人认为:少了钢铁、燃煤等的生产和消耗,中国的GDP就要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会降低。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的钢和煤等产量已经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耗。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达16.62亿吨,中国粗钢产量为8.227亿吨,同比上年增长0.9%。然而,2014年中国折合粗钢消费量为7.38亿吨,同比下降2.25%。也就是说,还有8470万吨钢无法消化。出口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化解渠道。2014年中国出口钢材9378.38万吨,同比2013年增长50.45%。尽管钢材出口能化解部分产能,但从性价比看,出口创新高并不能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对等利润,钢材超低的价格使得整个钢铁行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从钢铁产业已经看出,停产、减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和煤炭生产是一举多得的行为,可以让蓝天白云马上呈现,保护公众健康,同时减少负增值的生产反而能让GDP升值。

(摘自网络,有删改)

四:

美国未来发展和能源研究专家艾默里·洛文斯提到产业转移的3个原则:减少用量、调节需求、优化供应。本质是,在不降低生产能力、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石能源,同时发展低碳绿色技术。例如,大力鼓励光伏发电、利用风能、太阳能,甚至对煤炭的绿色改造等。

(节选自艾默里·洛文斯《重新发明火》)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汽车排放废气所产生的PM2.5浓度的贡献率在61%左右。

B. 霾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肺癌和肠胃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C. 我国环保部公布的PM2.5浓度限值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

D. 呈现蓝天白云,保护公众健康,有赖于停产、减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和煤炭生产。

2.下列对雾霾成因新发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燃煤的消耗,全国PM2.5浓度就不会严重超标。

B. 不清洁用煤,散煤煤质的质量差,工业排放是环境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钢独大”“一煤独大”“中国油品差”等现象对雾霾的产生有着主要的“贡献”。

D. 企业的治污方案弄虚作假,没措施、没落实、没问责造成了工业和燃煤对大气严重污染。

3.下列对整治雾霾措施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钢铁和其他生产中减少使用不清洁的劣质煤炭。

B. 整治高排放车的污染排放、收取燃油税、鼓励绿色出行。

C. 实行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污染企业停产的措施。

D. 进行产业转移,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石能源,同时发展低碳绿色技术。

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90%,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下面案例中关于治污工作的看法。

案例:河南南阳市制订了蓝天工程等系列实施方案,但与河南省政府有关要求相比,在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郑州市制订的14个大气污染治理专案,在被约谈前基本没有落实。

 

1.D 2.C 3.B 4.示例一:“近”不能去掉,因为“近”表约数,说明了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接近90%,并没有达到90%,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去掉后就变成达到了90%的意思,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示例二:“近”不能去掉,因为“近”表约数,准确地说明了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接近90%,并没有达到90%;去掉后就变成达到了90%的意思,与原意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所以不能去掉。 示例三:“近”不能去掉,因为“近”表约数,说明了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接近90%,而不是占90%,去掉后句子的意思就改变了,不能体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评分说明:表态→分析“某某词”在原文中的好处→分析“某某词”去掉后的句子意思,与原意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 5.示例一:我认为河南南阳市和郑州市的做法是不对的,他们在治污方面降低要求,没有落实,这与材料中治污方案弄虚作假一样,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原因之一。 示例二:我认为河南南阳市和郑州市的做法降低要求,没有落实,起不到治污作用,希望相关部门能监督落实治污方案,建立考核问责制度,为治污做点实事。 示例三:我认为河南南阳市和郑州市的做法是不对的/不科学的/没有实效的/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有方案没措施,有部署没落实,有考核没问责;,他们应该做有方案有措施,有部署有落实,有考核有问责;,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不符合文意。“汽车排放废气所产生的PM2.5浓度的贡献率在61%左右。”原文句子在第2段:“燃煤对PM2.5浓度贡献率在61%左右”。 B项不符合文意。“霾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肺癌和肠胃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原文句子在“链接一”:“PM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C项不符合文意。“我国环保部公布的PM2.5浓度限值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原文句子在“链接二”:“世界卫生组织的PM2.5浓度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 D项符合文意。“链接三”的“从钢铁产业已经看出,停产、减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和煤炭生产是一举多得的行为,可以让蓝天白云马上呈现,保护公众健康,同时减少负增值的生产反而能让GDP升值”是D项相对应的句子。 2.试题分析:A项分析正确。综合第2、8段句子。第2段句子:全国PM2.5浓度之所以严重超标,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第8段句子:环保部的结论已经提出了治霾的线索,即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的燃煤。 B项分析正确。综合第3、5、6、7段句子。第3段: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过程最主要的来源。第5段:原煤燃烧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洁用煤。第6段:散煤煤质的质量也是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7段:尤其是不清洁的劣质煤炭的使用。 C项分析不正确。“一钢独大”“一煤独大”分析得对(第7段句子:尽管汽车对雾霾的形成有贡献,但真正产生主要贡献的是“一钢独大”“一煤独大”。)但文中没有提到“中国油品差”这个原因。 D项分析正确。综合第6段罗列的种种做法。 3.试题分析:A项概述正确。对应第8段句子:环保部的结论已经提出了治霾的线索,即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的燃煤,尤其是不清洁的劣质煤炭的使用。 B项概述不正确。第7段句子:尽管汽车对雾霾的形成有贡献,但真正产生主要贡献的是“一钢独大”“一煤独大”。本文针对的是燃煤污染。 C项概述正确。对应“链接三”句子: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停产等。 D项概述正确。对应第8段和“链接四”句子。第8段句子:一是停止或减少过度生产和消费,二是产业转移。“链接四”句子: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石能源,同时发展低碳绿色技术。 4.试题分析: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周密性和准确性。答题思路:首先要表态,然后分析“某某词”在原文中的好处,再分析“某某词”去掉后的句子意思,与原意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例:“近”不能去掉。因为“近”表约数,说明了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接近90%,并没有达到90%,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去掉后就变成达到了90%的意思,与原意不符。 5.试题分析:题干“谈谈你对下面案例中关于治污工作的看法”。要结合材料来谈。答题思路:首先要表态,然后对案例进行评述,再结合材料提出个人看法。如:我认为河南南阳市和郑州市的做法是不对的,他们在治污方面降低要求,没有落实,这与材料中治污方案弄虚作假一样,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原因之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甲、乙两首作品都描写了秋季景物,请仔细阅读并填写下表。

 

  最能体现秋季特点的景物

     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①

白描

秋日  一鹤排云

             ②

 

 

(2)甲、乙两首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心境是不同的,请分别予以概括。

 

查看答案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处处志之                     寻向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 寻向所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予作文以记之

C. 停数日,辞                  委而去之

D. 豁然开朗                      则,北通巫峡

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的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 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 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 “皆叹惋”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感觉到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 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⑶ 未复有能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⑷ 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公输》)

⑸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嘉肴》)

 

查看答案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③ 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 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⑥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作为中学生,要珍惜学习时间,切不可蹉跎岁月,不然,就会如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中所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因此,珍惜时间,多读点书,总是有益的。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 大雪三日,湖中人声俱绝。

B.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 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知困,然后能自反也。

D. 碧苔池上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E.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F.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