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

6.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7.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乐天;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早春;喜悦;三四;颔;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6.不好,“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早春的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改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7.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及律诗知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来临的时候,诗人到西湖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所以,本首诗歌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来构思全诗的。按照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构成的,“三、四”两句为“颔联”,按照律诗的知识,第三联即颈联是要求运用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律诗从严格意义上讲,颔联和颈联都是对偶的。 3.试题分析:D项“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赏析不正确。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4.试题分析:C项“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赏析不正确。两句的意思是:纷繁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花团锦簇”与“翠绿如茵”错误。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加点词语意思的能力。(1)根据诗歌的意思,“暖树”的意思为“向阳的树”,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暖洋洋的树”。(2)根据诗歌的意境,“不足”的意思应该为“不够”,不能理解为“不值得”。 点睛: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不能简单的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必须结合词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才行。如“暖树”不能理解为“温暖的树”,要理解为“向阳的树”。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早春的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改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要从早春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方面确定答案内容。 7.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运用的的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要抓住“最爱”一词去分别修辞,答作用时要考虑到对抒发感情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 《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

C.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坠落)        鸢飞天者(叫)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 不见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 未复有能其奇者(和)  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 四时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xī)  经(lún) 云(qiān) 轩(miǎo)

B. (rèn) 沿(shù)  藻(xìng)  驱(dú)

C. 然(yān) 横(kē)   素(tuān)  碧(piǎo)

D. 天(lì)   飞(shù)  萋(qī)   千(zhuǎn)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野望》一诗中表现诗人孤独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作者:____________《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 《黄鹤楼》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7)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作者:____________

(8)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老骥”意指_____________,这一诗句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精神。

(9) 《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惆怅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作者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

(11)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 《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