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评 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

评 语

①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②“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③“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④“害群之马?”我说。

⑤“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⑥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⑦“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⑧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⑨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们,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⑩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拾玩心写作业。

⑪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⑫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⑬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 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⑭“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⑮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着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⑯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⑰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集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1)小学三年级时,  _;

(2)十多年后,___。

2.第⑧段画线句反映了“我”当时__ __和__的心理。

3.第⑭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4.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

5.读完本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1.(1)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给了我努力的动力,让我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突然得知是误读。(2)我当了老师,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价。 2.排比、急切、疑惑。 3.【题示】本题间接考察了描写方法,考试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加以鉴赏。可以将本题转化为“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来思考。 4.B 5.【提示】本题可以转化为“标题的好处(作用)”类题型来思考,再加以比较、回答本题时,要关于运用其他考题,第18题就是一个提示。林结构角度来看,“评语”这具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小学时老师广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式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的提取,先提炼出“某某干什么”或“某某怎么样”的形式,再补充需要强调的时间、地点、结果即可。仔细阅读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的提示,抓住“小学三年级时”“十多年后”的时间段,从“我”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方面来概括事件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三个句子结构、内容、语气相同,所以是排比句式,结合上文具体情节可体会此时我急切、疑惑的心情。第(2)小题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对我的厌恶及对老师评语的不满和失望。 点睛: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1)品析语言技巧(方法);(2)不同方法的一般作用(规范化)(3)结合语境分析具体的作用,写出什么内容,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理解。(具体化)(4)揭示表达效果(联系中心、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人物情感、性格、品质……)。 3.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名文章的主旨;之处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题目中的“评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评语”作标题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中心,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之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释】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晓雾将 (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

(3)怀民亦未 (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 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 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 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__ __”一句中。

 

查看答案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夏水

(2)王命急宣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写水时,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 文中写山,突出了山连绵不断、雄伟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疾。

D. 文章仅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描述了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结合“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请你为学校设计三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2)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幅标语张贴。

(3)如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