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有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学会了感谢,他就成熟了。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人,很多事...

有一位哲人说,一个人学会了感谢,他就成熟了。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有很多人,很多事物,都给了我们许多的帮助、教益和启迪。

请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章要抒写真情实感。

(3)字迹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感谢师恩 您是不灭的火种,点燃学子心中的理想,点燃学子心中的希望。星星火种,燎原之势,它给了学子生活的乐观,学习的积极,工作的激情。火种的存在,给人无限老师,您是一股清泉,流过密林山野,淌过深沟浅滩,永不干竭。高山挡不住您的川流,暴雨只会壮大你的躯干。每每挑灯夜读,是为丰富自己的源头;每每戴星批阅,是为灌溉无知的田野。那清澈见底的山泉,代表着一身正气,永远与肮脏的溪流划清界线。您奔流不息,是为了完成您崇高的使命:滋润每一寸缺水的土地。 的安慰,给人无限的动力。学子的每一个继承,每一个创新,都由它来点燃。如果没有它,我们将在黑暗中摸索,在无知中前行,我们将步履维艰。 您是领航的海燕,引领我们到达目的地。您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戒,以防我们的航向错误,如严父般纠正我们的放纵随意,如慈母般呵护我们的每次摔倒。您清楚地告诉我们,哪里有可餐的食物,哪些是不可入口的毒药,哪里的狂风可以躲避,哪里的暴雨必须穿越。因为有了您的领航,我们无所畏惧地遨游无边的海洋,飞越入云的高山。于是,我们成长了,成了各行各业的合格者,甚至是领航者。一部分人更是成为另一批领航的海燕。 您是出色的工匠,不拘一格地雕刻着所有雕像。您雕的不只是我们充实的知识,更是我们方正的品格。您是世上最勤奋的工匠:一个字一个词,一条公式一个道理,孜孜不倦,精雕细刻,默默无闻。工作时比罗丹还要细心,比鲁班还具匠心。世上每一个道理与现象,每个人的品格与个性,最初都是经由您那双勤劳的手。所以说您塑造了这个世界一点都不夸张。 您是报晓的公鸡,时时激励着我们早起。时日苦短,路途遥远,闻鸡起舞的人才能有所成就。有了您的声音,我们才知立志发奋,我们才不会惰意顿生。新的一天从公鸡的报晓开始,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动力,给了我们时间观念,给了我们生命的效率。 您是一流的演员,三尺讲台是发挥的阵地。纵然没有霓虹般闪烁的灯光,没有惟妙惟肖的道具,您依然充满激情,滔滔不绝地畅谈古今,动作熟练的摆弄着一寸粉笔。您深情的声音,播撒着爱的温暖,倾泻着智慧的甘霖;您马良般的板书,处处显示着点石成金的想法。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老师永远是我们崇敬的对象,永远是我们需要感谢的恩人。 【解析】试题分析:“感谢____”,补题时所填的词语就是自己要感谢的对象,这一对象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或事; 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实体, 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的东西……如: 《感谢同学》《感谢挫折》《感谢老师的批评》《感谢李白》……文章应该写的是:“我”因为什么原因、而对什么人或什么物或什么事、怎样心怀感激的。那么在文章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情写清楚,让事件自己说话,证明这个人这件事这个物确实值得“我”感谢。要注意的是必须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主题虽然要写出自己心存感激的原因, 但不是罗列空洞的理由,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也不应该只是对生活作概括性的说明,而不去选择和叙写典型的事例,让事例告诉读者某人某事如何值得你感谢。 点睛: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只命题目的一半或一大半,要考生按照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写作文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类作文题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占有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的范围,根据自己的思考确定主题。所以,考生可以选取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来写,当然也要注意题目的限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作者对“大闹天宫”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其象征意味是很浓的。“天宫”象征了_________________,“玉帝”象征的是_________________,“孙悟空”则是_____________的化身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写出你从中获得的启发?

(1)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 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他一再给韩愈写信, 直言不讳地规劝忠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 悔悟,他把张籍当作生平第一至交。

(2)张咏和寇准是好朋友。当寇准要做宰相时,张咏却对同 僚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并直言劝说寇“《霍 光传》不可不读”,劝寇准不要做像霍光那样不学无术的 人,寇准顿然大悟,勤奋学习,后成为一代名相。真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真正的好朋 友才能这样直言相告。

你获得的启发是:

2.有一位同学参加了本次学习活动后,就用一组排比句来抒写自己的感受,但刚写了两个分句就被老师叫走了。请你展开联想,仿照加点的句子,将其没有写完的两个分句补全。

朋友像汩汩甜润的一汪清泉,像片片飘动的温柔浮云

 

查看答案

阅读《龙眼与伞》回答小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③-⑤段中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4分)

3.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3分)

4.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1)母亲默默地回家;(2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           ;(2              。(6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 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 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 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三虱争讼

《韩非子·说林下》

三虱食彘,相与讼。

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

三虱曰:“争肥饶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注释:(zhì):猪。②奚:什么,何。③腊:祭名,古代在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十二月也叫腊月。腊祭时用猪当祭品以庆佳节。茅:官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类,用茅烧开水去猪毛。燥:楚人名火为“燥”。④嘬(zuō):叮、吸吮、咬。⑤臞(qú):瘠、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肥饶之地。争

②人弗杀。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

3.本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差强人意    B. 参差不齐    C. 成绩差    D. 出公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3.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氛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