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闻宥坐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òu)坐: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知之知之_

(2)知也

(3)思而不学则

(4)满则

2.翻译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3.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4.谈谈你从“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行为中得到的启示。

 

1.(1)是。 (2)这。 (3)疑惑。 (4)翻倒。 2.(1)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3.孔子要验证宥坐之器的特点。 4.示例: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要轻信,一定要亲自验证一下才能确认真伪。 【解析】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同时注意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将词语解释的更准确。该题中注意“为”理解为“是”的意思,“是”作指示代词“这”来理解,“覆”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翻倒”。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的一般翻译原则和方法,以及自己积累的文言词汇,做到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简洁。该题考查的句子较为容易,注意翻译时不要丢掉重点词语,注意“诲”和“知”的解释。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能力。首先结合自己对文言词汇的积累,翻译文章内容感知文章,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孔子验证宥坐之器的故事,表现孔子重视实践,不轻信他人。这样就明白了孔子使子路取水试验,就是为了表现孔子要验证宥坐之器的特点。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感知。文章讲述孔子验证宥坐之器的故事,孔子不轻信守庙人的描述,让子路亲自验证,这样就可以看出孔子不轻信,重视通过实践辨别真伪。 点睛: 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要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完成,结合课内实虚词的掌握积累,翻译文章内容,总结概括文章讲述的内容,发现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且能通过文中具体的事例来分析人物,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为《朝花夕拾》画的三幅插图。根据画意和文字提示,任选两幅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对话,代班长拟写一则通知。(只写正文,不超过60字)

班 长:区科技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了,周六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去那儿吧。

团支书:好啊。听说里面增设了八大行星体验展台,以前北京才有,难得一见。

班 长:是啊,那里还可以借乐高玩具,凭个人借书卡每次可借10天。这几天去的人很多。

团支书:那我们就去那里做志愿者吧,帮助工作人员整理图书,打扫卫生,维持秩序。你看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班 长:上午8点整,在学校门口集合出发。

团支书:好的。写通知和点名的事就归你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当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时,我们常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繁盛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是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B. 朱自清的散文《春》,主题明确,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C.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他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D. 《秋天的怀念》是作家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