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为了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再...

以“为了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为了纪念和寻找 那是全家被遣送农村也是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那是一个没有知识的年代,深秋的季节,遍地铺满了枯黄色的落叶。父亲被关在牛棚里四年零九个月,放出来时,年仅三十多岁父亲,头发却白了一半。 当时我正在焦急的等待升入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升入高中是我日思夜想的事情,可那时的农村连小学教育都普及不了,我所在的那个村子,上学的只有三五个男孩,女孩更是寥寥无几了。在当时看来我能念完初中,已经够奢侈的了,更何况我还只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终于发下来了,我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落榜。当我哭着找到校长时,校长摊开两只手说:“这不是秃头的虱子明摆着的事,还用问吗!你是地主,你佬爷是富农,你爹是右派。这“地富反坏右”,你占了三份,你还梦想上高中,真是异想天开,死了这条心吧!再说现如今,学校的大门是为贫下中农的子女敞开着,这百分之十的录取比例,就是下碗大的雨点也淋不到你。你就安心下地干活吧!” 校长的一番话,如一盆冷水浇到了我的头上,我的心被冻结了。我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放声痛哭,两天两夜不吃不睡不见任何人。第三天,当妈妈撬开房门进屋时,发现我正在发着高烧,妈妈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孩子,是我害了你,早知这样,当初还不如把你送给龚娘了,那时她家没孩子,我已经有了你姐,生活又困难,她一心想把你抱走,她家祖宗三代都是贫农,可我就是舍不得。唉!” 从此我沉默不语,有时独自流泪,有时不知不觉就来到初中的教室窗前,站在那棵老柳树下面,听老师讲课痴痴不肯离去。 那些天,家里被愁云笼罩着,没人多说一句话,没人敢提上学的事。每当那几个学生背着书包从门前经过时,妈都要赶紧把窗帘拉上,一边拉嘴里还不停地叨咕“这该死的太阳真毒,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一天,我站在教室外面的柳树下面听老师讲课入迷,别的同学放学回家了,我悄悄地走进教室,坐在我原来的座位上,天黑了也不想回家。这时教室门被轻轻推开了,我原来的班主任,李老师走了进来,他对我的遭遇深表同情,说了许多安慰的话,并一定要亲自送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哭诉着渴望上学读书的愿望,李老师默默地听着,不时的叹气,最后说:“孩子,别哭了,我要设法帮助你。”他问我外地是否有亲属当老师,我说有个舅舅是高中老师,他说这就好,问题解决了。 李老师把我送到家里后,父亲象见到救星一样,紧紧拉着老师的手,请老师帮忙让孩子继续念书。父亲和李老师谈了很长时间。送走了李老师,我看见父亲脸上满是泪水,但却挂着笑容。嘴里不停地重复,“好人呵!大好人,这年头也还是有好人,这李老师就是一个天大的好人,他是我们家的救星!” 第二天,李老师又来了,他悄悄塞给父亲一张纸,那是盖着学校大印的转学证。李老师在他的权力范围内,私自为我开了一张“空头”转学证,为的是让我“曲线入学”。直接转入舅舅所在的学校读高中。 李老师走了,望着老师的背影融入落日的余辉,我双膝跪下,泪如泉涌。老师呵!为了一个普通的学生能继续读书,您为什么要这样做?您没考虑后果吗? 在一个严寒的冬季,外面飘着雪花,北风呼啸着,天空一片迷朦。我独自一人离开了家,到千里之外的舅舅家去读高中,那一年我十六岁。十六岁的我不懂什么是青春,只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迎着漫天的风雪,极艰难地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怀里揣着那张从此改变我一生命运的“转学证”。 在读高中的三年里,我不敢写信,不敢回家。怕他们知道我在外地继续上学,追究起来连累了李老师,直到我高中毕业留在山区当了一名知青,带着满腔失落一怀惆怅回到家里。当我急切的问起李老师的情况时,母亲凄然地告诉我,李老师走了,听说是去了南方的一个小镇,大概与那张转学证有关系。 我到处打听李老师的详细地址,遗憾的是没人知道,都知道他去了南方的一个小镇,是犯了错误被遣送回原籍的,没人清楚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众口一词的是李老师可是一个大好人,他不该犯错误。 我的心从此不安,徘徊在学校门前,学校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教室的墙皮层层剥落,打碎的玻璃窗糊着厚厚的牛皮纸,门前的那棵柳树被伐掉了,学校里再也不见李老师的身影,他真的又回到了南方的那个小镇。为了一个想上学的孩子,他开出了那张不该开出的转学证。 默默注视着那棵被伐掉的柳树,重又长出了新绿,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那新长出的嫩绿嫩绿的柳树呵!是恩师留给我的记念吗?面对嫩绿柳树旁那粗壮的老树墩,我又一次双膝跪下…… 时间匆匆而过,记忆的年轮已经增加了二十五圈。算来恩师也已经六十多岁了,也许他早就忘了这个曾受过他恩泽的学生。可我则无论如何忘不掉,怎么能忘记呢?为了我,恩师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可我无以报答,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办法对他说。 为了报答,为了感激,我报考了师范,选择了老师这一职业。为了纪念,为了寻找,也为了今生不再有遗憾,我写了以上的文字,但愿恩师能够读到。学生为您深深的祝福,祝您寿比南山。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题目“为了 ”。这是一道既有限制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题目,很符合半命题作文的特点。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补题。要求立意时主题必须真实,必须是真情实感,必须符合客观事理。半命题作文,关键是填好关键性词语,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填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填什么人。我们人生收获了很多很多的感情、经历、感悟、经验、教训等等。要写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只有写自己的人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如可填“春天”“幸福”“明天”“理想”“温暖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等等。题目难度不大,但对审题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要想写得出彩并不容易。 点睛:对于半命题作文,所填充的内容往往是决定着写作成败的关键。填充文题,关键是要找准所要写作的内容。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则材料答题。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省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箭头多少代表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监测项目

升降幅度

身高

肺活量

体重

视力

胸围

男1000米,女子800米

 

材料二:近日在上海进行了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抽测,参加抽测的上海某知名高中男生,能在引体向上测试中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能做到10个以上的学生极其罕见。“手无缚鸡之力”对于现在的男孩子来说竟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从当时一名现场监考老师那里看到了一张测试成绩表,表中,引体向上得零分的学生比比皆是。但更让这位监考老师震惊的是,①参加测试的很多学生连努力去完成一个引体向上的欲望都没有,表现出的是对体质测试和体育成绩极不在意。另外据《中国青年报》报道:②某军区新兵训练,超过55%以上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117名新兵中,竟有9人晕倒。

材料三: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

材料四:据《湖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④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从材料一、二中,你发现青少年体质状况呈现出什么特点?

(2)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3)以上材料中四个划线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修改

①序号:            修改:

②序号:            修改:

 

查看答案

请按照提示填写处空缺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思乡之情,即所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塞外雄浑壮阔之美,范仲淹的《渔家傲》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消失的故乡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 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加以概括。

2.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自选角度,对A、B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3.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后能自反也    B. 至道

    环堵萧                    尔来二十一年矣

C. 其此谓乎    D. 不知善也

2.翻译句子。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A. 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 “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