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谈渴饮匈奴...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谈渴饮匈奴血。    (《满江红》)

(2)岁老根弥壮,_________________    (《孤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烟老树寒鸦。    (《天净沙•秋》)

(4)虎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神。(《黔之驴》)

 

壮志饥餐胡虏肉 阳骄叶更阴 孤村落日残霞 庞然大物也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处注意“禅”“餐”“骄”“霞”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行楷抄写下列文字,要求:抄写无误,字体端正美观,大小匀称,间距适当,格式正确。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 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摘自《晋祠》

 

查看答案

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下面是某部门近年对“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请归纳一下。

 

结论:

(1)                                                                    

(2)                                                                   

 

查看答案

你班课外活动有个游戏项目是“感世事,对对子”,现在轮到你上场。请你根据上联“寸步优游知远近”选择最合适的下联并说明理由。

备选项: A、一生坎坷知冷暖      B、世事艰辛识人心

  C、一生坎坷晓高低      D、人事沧桑见冷暖

我选(    )句。理由是:

 

 

 

 

查看答案

在本期教材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的活动项目里,有“节日探源”的内容。请根据你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完成下列选择题。(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

(1)以下内容中,哪项与中秋节起源的节俗完全相符?

A、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燃放鞭炮和张贴耀武扬威的门神;

B、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拜月赏月赏玩神气活现的兔儿爷;

C、嫦娥奔月、拜月赏月、祭祖扫墓、龙舟竞渡和祭拜面目狰狞的钟馗;

D、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拜月赏月、晒衣晒书和祭拜相貌丑陋的魁星爷;

(2)下面有四句诗,你知道哪一句与清明节有关?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盈满

作者:凸凹

  ①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做饭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准备着无数的柴薪,无须急。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然后赖在热炕上,衔着烟杆抽烟,猫冬。

  ②这时候,父亲忙的是打猎,尤其擅长打猪獾。它浑身油脂,獾油可以治烫伤,也可以用来炒菜。父亲每猎得一头,就会分给乡亲们。因为舍得,所以父亲在乡亲们心中很有位置,以致他过世的时候,乡亲们都聚拢来给他送葬。他们认为,父亲活得顺人顺时,是个有德行的人。

  ③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你看邻居的柴棚,满得不能再满了。”而父亲总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听了无奈地摇头笑笑。

  ④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我们为母亲置备了一座小院。做饭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做饭取暖都得花钱,而自己又没有收入,已经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

  ⑤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她凄然一笑,沉吟了一会儿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

  ⑥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

  ⑦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儿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待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

  ⑧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让我去劝她。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面对平原田间四通八达的土路,我终于在岸树成排的河边寻到了她。

  ⑨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一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

⑩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悄悄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

⑪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很快,母亲的车子就装满了。母亲说:“咱们回吧。”我说:“回。”

  ⑫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得意的样子。

  ⑬母亲开了院门,我把柴草抱进来放到堆得盈满如山的柴垛上,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嘛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贪心。”“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妥帖,还得靠捡。”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

  ⑭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山茶,又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儿。不久,烤红薯的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

⑮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待得很晚。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因为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朴,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有删改)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根据每句话的开头续写,概括文章所写的父亲、母亲和我围绕“人生的盈满”所发生的事以及我们各自的观点。

(1)父亲把自己打到的猎物分给乡邻,认为顺人顺时的舍得是人生的盈满;

(2)父亲                                                      

(3)母亲                                                      

(4)我                                                        

2.本文语言质朴但意蕴丰富。阅读下列句子,结合语境分别说说它们的含义。

(1)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                                                                                   

(2)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

3.品析第14段中划线句子的手法及作用:

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

4.任何文章都是有所表达的,而读者也总是会因文章的观点、论据或一个情节、一个场景以及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等等而产生一些联想或获得一些启发。请结合本文简单阐述你在阅读本文时产生的联想或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