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蹒跚(pán) 愧怍(kuì) 吊唁(y...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跚(pán)   怍(kuì)      吊(yàn)    竹难书(qìnɡ)

B. (xún)    两(xī)       老(yù )    风雪途(zài)

C. (miù)    歪(zè)       阻(yè)     毛骨然(sǒnɡ)

D. 尬(ɡān)    潮(xī)       俗(chānɡ)  在难逃(jié)

 

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形近字、易错字。B项:两栖(qī)C项:阻遏(è) D项:伧俗(cāng)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一首歌,一本书;一场细雨,一条曲径;一声响亮煌喝彩,一次意外的跌倒......每一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人生.

请以不错过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要出现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雪夜》

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仿佛看出了我的怨气,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

“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我总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

“你说的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

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

草堆洞里虽然比外面暖和了许多,但绝比不上家里,更比不了暖和的被窝,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说——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

不知过了多久,雪停了,却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我正要推醒父亲回家,却见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

“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我忘记了推醒父亲,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

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小江上身穿一件破棉袄,下身是一件旧单衣,而矮婶上下身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

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   

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

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上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

“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

“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

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

“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

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

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3.赏析下面语句。

(1)下面的画线句表现了矮婶怎样的心理?

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呼呼的北风已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结尾写到我梦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 ”,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查看答案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

 

查看答案

秦禾刻诗

秦禾者,字如农,无锡人也。高祖观,以文名冠天下,苏门四学士也。嘉靖二十三年乃第,武康县,累功擢南京工部主事,后迁金华府知府,调永昌,卒于任。

公操守颇有古贤之风,为政廉仁,数十年无所取于民,不受竿牍。客至,去,题其馆壁曰:“爱民如子,嫉客若仇。”尝捐俸请托,免武康修河夫五百名,百姓不知也。值岁荒,饥馑遍地,公开仓赈济,或阻之。曰:“俟上峰文檄至,民无孑遗。有谴,吾自任之。”遂发谷数千石,万余人。

长肆力为古文词,其诗作颇有孟郊沉郁之致。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其为诗也,悟道伤心,多写世态民瘼,有“郊寒岛瘦”之誉。然所传者不多,佳作多亡佚。公惜之,于武康遍访东野遗作,终得宋本《东野集》十卷,亲刻之。迨公内转还朝,身无长物,负笈而去,唯一箱《东野集》,将以赠亲故。乡梓皆公之高义,遂树“武康令锡山秦公遗爱碑”,表公贤劳,永不忘。

【注】①嘉靖:明世宗年号。②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③孑遗:遗留。迨:等到。

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于武康遍访东野遗作”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假借藏书之家    B. 今诸生学太学

C. 厅事之东北角    D. 往来荒村野水之间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秦禾在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到多地做过知县、知府等地方官。

B. 第二段介绍秦禾勤政爱民的事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多角度展现了一个体恤民情、敢于担当的廉吏形象。

C. 武康百姓为秦禾树碑立传,一方面是因为他为政廉仁,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为抢救孟郊诗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D. 秦禾勤政之余,酷爱诗文创作,凭借着和孟郊接近的诗风而名扬天下,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武康县   _________  ②万余人     _________ ③乡梓皆公之高义   _________  ④永不忘   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长肆力为古文词,其诗作颇有孟郊沉郁之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笈而去,唯一箱《东野集》,将以赠亲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