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古诗,图答问题。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

阅读古诗,图答问题。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诗中的“渔翁”含有几分诗人自况的意味。你认为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诗的末两句,苏东坡认为“虽不必亦可”(即:此二句删去也可以)。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

 

1.(1)寄托了诗人纵情山水、超然世外、孤高又不免孤寂的情怀。 2.(2)示例:①同意。删去末两句较平淡闲远的尾巴,使诗以“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一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②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删去后影响孤独之情的表达。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要从具体的诗句来分析。比如“欸乃一声山水绿”,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寄托了诗人纵情山水、超然世外、孤高又不免孤寂的情怀。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2.试题分析:观点要明确,理由要依据诗篇充分合理有效。例:不同意。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删去后影响孤独之情的表达。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  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04年诺

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十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给耶利内克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誉,还有超过100万欧元的巨额奖金。在被问及获奖后的计划时,耶利内克说她不打算去旅游,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时间,我的乐趣不需要花钱。

材料二:据《青年时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已决定授予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荣誉文学博士名衔;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该校提出申请,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就读,最终得到同意。金庸先生告诉记者,入剑桥攻读博士课程,志在求学,而非为求学位。

(1)请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2)请写出你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或解决的办法:

(3)假如你是这两则材料中的一位,你将会怎么做?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假如你是漫画中那两个小朋友的同学,你如何劝说他们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上修改。(至少3处)   

吃过午餐正是夏天最热的季节,骄阳似火,酷热难当,汗流夹背。但今天却是毕业考试之际,大家仍然复习的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我一边吃冰淇淋,一边复习,在这酷署之时,谁能抵挡诱惑呢?我优闲地坐着享受美味佳肴所带来的凉爽,尽管冰淇淋冷气凌人,可是我的内心还是火辣辣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B. 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 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D. 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3)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柳才黄半未匀。

(5)今诸生学于太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冻馁之患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