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下列问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

阅读下面文章,下列问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我的家庭鼓励了我这妄想。父亲为我开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并四处奔走想办法从已经关闭的市级图书馆借出那些禁读的书。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他的朋友、《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徐光耀老师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那年我十六岁。现在想来,以那样的年龄说出这样一番话,实在有点不知深浅。但能够说明的,是孙犁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的位置。

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5期)

1.在“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请概括同答。

2.“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寄给孙犁先生?请分点概述。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下面句中的“终于”,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下面句中的“深恐”,表现出孙犁先生什么样的心理?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

 

1.①孙犁在捡豆,看见我,与我握手,并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给我一种亲切感 ②孙犁在糊窗缝,他说他老了,我承认了③孙犁坐在桌台前写作,见到“我们”后立刻热情招呼客人。(基本意思对即可) 2.评分要点:考生的答案须紧扣“为什么要寄”和 “为何寄给孙犁”两点回答。得分点如下 :不认同省内长者对《灶火的故事》的评价;相信孙犁能给出公正的评价。 3.写出了“我 ”期盼、兴奋、敬仰的心情。 表现出孙犁珍惜纸张、小心谨慎、害怕糟蹋纸张的心理。 4.好处:①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大师品质的高尚。②这里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③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品质: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珍重劳动,以及质朴美丽的人格品质。易近人(有亲切感等)勤劳(热爱工作等)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等)质朴美丽(淳朴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①孙犁在捡豆,看见我,与我握手,并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给我一种亲切感。②孙犁在糊窗缝,他说他老了,我承认了。③孙犁坐在桌台前写作,见到“我们”后立刻热情招呼客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的答案须紧扣“为什么要寄”和“为何寄给孙犁”两点回答。得分点如下:不认同省内长者对《灶火的故事》的评价;相信孙犁能给出公正的评价。意思正确,语句通顺即可,注意语言尽量要简练。。 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1)写出了“我 ”期盼、兴奋、敬仰的心情。(2)表现出孙犁珍惜纸张、小心谨慎、害怕糟蹋纸张的心理。 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好处:①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大师品质的高尚。②这里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③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品质: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珍重劳动,以及质朴美丽的人格品质。平易近人(有亲切感等)勤劳(热爱工作等)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等)质朴美丽(淳朴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一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 ……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儿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

  “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1.选文划线处营造了怎样的环境?对表现文章主要人物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文章在写到鲁迅的外貌时反复强调了他“瘦”的特征,目的何在?

3.下面的评价哪一项不正确(     )

A. “这样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这一句充满了强烈的惊喜之情。

B. “同志”,表示亲密无间,鲁迅热爱广大革命人民。

C. “师傅”,表示循循善诱,鲁迅热忱地指导广大革命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

D. “战士”表示顽强战斗——“横眉冷对千夫指”。

4.文中加点词“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两个修饰语分别强调了鲁迅先生怎样的特点?

5.选段最后一节“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

6.联系选文说说文章以“一面”为题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宋史》

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1.补出文中缺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加点字意思、用法不同的两项(      )(     )

A. 拾之以归    B.

C. 发箧视    D. 为相

E. 读书
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某官      跪而拾      次日       拾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了赵普哪两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5.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阖户”“碎裂掷地”“跪而拾之”“补缀旧纸”这些细节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请选取其中的某个细节围绕文章主题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尾联写“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当听到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一向稳重的老爸也不能自已地欢乎起来。

B、黄山的重峦叠嶂,奇松怪石,令人惊叹:真是巧夺天工

C、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D、电视剧《七剑下天山》即将播出,大家都拭目以待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

(3)____________________,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杜甫)

(4)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5)____________________,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蝉》________

(6)谁怜一片影,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尽似犹见___________________。(《孤雁》杜甫)

(7)____________________,鸣噪自纷纷。

(8)______________,花落黄陵庙里啼。_______________,佳人才唱翠眉低。(《鹧鸪》郑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