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凡诸百事,均不使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须人料理,如襁褓然。或有老者,劝妇人曰:“当教使言语。”妇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或有邻舍,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妇人答道:“我在,彼何须自理。”乃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人名之曰:犬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焉   _____________   ②之为众人______

不使为 ________        ④人之曰 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道理上讲,【甲】文中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读了【乙】文,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下来。

 

1.对……感到诧异最后(最终)都命名(起名) 2.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领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每天和狗一起趴在门口乞讨食物。 3.受于人者不至 4.家长千万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否则,就是害了孩子。(意对即可) 【解析】甲: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 年代:宋 乙:选自《犬人》 作者:不详 年代:不详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异”在这里为意动用法,“名”是名词用作动“命名”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节词表达。双音节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节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利”的意思是“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在”的意思。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原因.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从乙文中最后“乃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可以看出,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孩子必须学会自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  池

唐 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植物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假设你是某校读书活动的参与者,请完成以下问题。

(1)在读书动员会上,你作为主持人号召大家读书,请写一段开场白(4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中,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读书心得。下面是赵红的阅读感受,请在备选的答案中,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到括号里。

只有广博的阅读,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遍览奇山秀水之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自身以外的经历。我从《论语》中学得_________,从《史记》中学得__________,从《正气歌》中学得___________,从鲁迅身上学得__________,从马克思主义学得战斗的激情,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追求的执著。

A.批判的精神   B.坚贞的气节   C.智慧的思考   D.严肃的历史精神

(3)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说明你的看法。(50字以内)

A.读经典的书,就开阔了精神的视野。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我认同_____的观点。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 医院口号:愿君身无病,哪怕药生虫。

B. 昨天是小明的十四岁寿辰。

C. 监狱门口的标语: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D. 教师对小明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会?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怀旧网页的工作。

B.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福州的春天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D.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B.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无所不为的程度。

C. 我们两人的成绩差不多,只不过我的数学成绩比他略胜一筹。

D.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