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两角钱 (1)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两角钱

(1)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2)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3)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4)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5)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6)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7)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8)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9)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10)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一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

4.“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

5.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1. “我”在邮局遇到两角钱的难题时,一个男孩子主动帮助了“我”,令“我”感动难忘。 2.示例:①“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 小得像个豆芽菜”,通过外貌描 写点明男孩子生活的艰辛,以更好地表现他内心的善良。②“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出男孩子 既想帮助“我”又怕被“我”拒绝的矛盾心理。③“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男孩子此刻的矛盾心理。 3.“干净透明”是指男孩子内心纯洁,待人真挚。(大意相同即可) 4.男孩子在帮助了“我”之后非常开心,“我”不愿意打破他这种美好的感觉。 5.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是快乐和自豪的。 【解析】选自《北京晚报》 作者: 肖复兴 创作年代:当代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方法:人+事 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时+情+人+事+结)。人物:我,男孩子。事件:遇到难题,帮助我。注意概括题答题方法。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人物描写。人物描写的运用很普遍,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4种: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该题中画线句主要为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重要语句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呢? 1.能点明文段中心或文章主旨的词语。 2.表达功能强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2.依据词语所在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3.依据文章的主题揣摩词语的含义。 4.依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该题中“干净透明”可以依据文章主题进行揣摩。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时应依据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来进行,该题探究“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的原因,可根据第九段中“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来分析。 5.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人物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该题中可以通过第九段中“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具体分析心理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 ___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词解释 。

可爱者甚蕃 蕃:____   不蔓不枝  枝:______

亭亭净植  植:____  陶后鲜有闻 鲜:_____

3.翻译句子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有人说,本文主要写的是“爱莲说”,却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菊之爱”“ 牡丹之爱”,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把“菊之爱”“ 牡丹之爱”去掉,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把“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的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昧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的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的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的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的打嗝,水要往上漾!

(1)以上文段节选自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

(2)请结合小说内容对文中“他”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幽州台歌》

(3)《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登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陋室铭》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7)“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出自《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陋室铭》中的“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小说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

D. 《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