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居里夫人说,从她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居里夫人说,从她丈夫的温和沉静的性格中,她受益菲浅。

B.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都变得焦燥不安起来,它们东奔西走,似乎大难临头。

C.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准确把握时代脉博,反映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D.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也划不动了,鬼子们紧紧追了上来。

 

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应为“受益匪浅”,B项应为“焦躁不安”,C项应为“脉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庇护(pì)  哂笑(shěn)  家醅(pēi)    廓然无累(leǐ)

B. 绯闻(fēi)   伫立(zhù)   吮吸(shǔn)   断壁残垣(yuán)

C. 狡黠(xiá)  平仄(zhè)    蓦然(mù)    恪尽职守(gè)

D. 亘古(gèng)  勾当(gòu)    稽首(jī )     锲而不舍(qi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按要求修改下面的习作。

①在我小时候,每逢过年,就会被爷爷抱着看家家户户贴着的“福”字。②我认识的最早的一个字,也是这个如影随形的“福”字。③爷爷说,人们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在箱柜上,取“福到家里”之意喜欢把“福”字正着贴在大门上,寓意“开门迎福”。④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福”字,它凝聚了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⑤《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在大年初一给迅哥儿吃“福橘”。⑥贴“福”字,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好好地继承和发扬。

(1)第①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中有一处短语使用错误,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

(3)第③句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应改为_______

(4)习作中第_____句偏离中心,应删去。

 

查看答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③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④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⑤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⑥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胜举,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选自《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苏轼诗名。惠山,在无锡,惠山泉被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泉”。小龙团,是宋代的一种圆形茶饼,需用水煎后饮用。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提出中心论点(第①节):(1)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一(②—③):(2)________________

分层论述(第②—⑤节)  

分论点二(④—⑤):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提出希望(第⑥节):无论是阅读或写作,要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

2.对于“推”和“敲”用字的高下,韩愈和今人是什么看法?而本文作者又是什么看法?

3.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结合本段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是“点铁成金”。

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探究问题。

【链接材料】

玉楼春  春景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朱光潜文中说,字有直指意义,有联想意义。下列诗句中“烟”的意义,与“绿杨烟外晓寒轻”中的“烟”相同的是____

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D.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

(2)宋祁诗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为人们称道,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筏 子

袁鹰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哪,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和细心。可惜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不十分多了。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的,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向雁滩

    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一九六一年九月,兰州

1.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 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B. 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

C.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

D. 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

2.文中为什么多处描写黄河?

3.赏析文中画线句。

(1)像一支箭似的直向雁滩。(“箭”好在哪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结合上下文,说说加点字“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说说作者写此文有哪些目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