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依法治理“低俗网红”是当务之急 看看papi酱,上上斗鱼网;每天写弹幕,刷屏送礼...

依法治理“低俗网红”是当务之急

    看看papi酱,上上斗鱼网;每天写弹幕,刷屏送礼忙。你没看错,这不只是一个宅男的生活,也是许多“00后”“90后”乃至更大年龄网友的日常爱好。

    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元年”,以网络直播为支点带动起的一条完整产业链,已逐步成形。产业链下游的消费者,是一批持有大量虚拟财产的“网络高富帅”。据文化部统计,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用户量已达到2亿人;而在产业链上游,除了互联网资本大鳄之间你争我抢、划分地盘之外,还催生出一个崭新的行当——职业“网红”。

    然而伴随职业化“网红”的,还有令人瞠目结舌的野蛮生长。从“直播造孩子”到满口黄段子,从衣着十分暴露到行为太夸张,不少网红的节目以色情和暴力为底色,以谎言和虚无为导向,一次次刷新了人们对道德沦丧的认知。为了金钱,低俗“网红”使出层出不穷的花样,玩出复杂多变的套路,甚至冲破法律底线,令网友直呼“城会玩”“太心跳”。一时间,“网络直播元年”竟成为“很黄很暴力的起点”。

    作为刚刚升起的“产业朝阳”,网络直播行业尚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自律规范。网络直播的整个市场,正如初生的婴孩,长期浸淫于污浊的环境中,致畸致残,令人扼腕。针对如此席卷全行业的“网红乱象”,政府正以零容忍的态度加以整治。因此,2016年同样也是“治理网络直播元年”。网信办、公安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频频出手,强化监管,快速调查,严厉惩处,关闭了一批屡教不改的直播平台,处理了一群顽固不化的“低俗网红”,大快人心。

    在网络直播行业的发展初期,管理部门只有通过迅雷不及掩耳的反应、绝不姑息的态度、雷霆万钧的手段,方能维持行业内部的稳定和秩序,为其未来发展创造空间。而从长期来看,任何市场的有效运转,又都离不开法律的调节,更不能缺少行业内部的自我规范。因此在对低俗“网红”严惩不贷的同时,又必须谋划长远,考虑全面,从法治的角度构建健康、完善、有序的网络直播行业市场,形成行业内部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网络直播是新兴产业,“网红”也并不天然是低俗、无聊的代名词。倡导读书的罗振宇,通晓财经历史的吴晓波,擅长演讲的罗永浩,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公共价值与商业利益,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可见,在“网红”引发广泛争议的同时,我们更珍爱那些展现平凡的坚守、异样的坚强、与众不同的善良、绵泽众生的智慧等“网红”。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上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面对当下一些低俗“网红”、直播乱象,既要充分利用依法严惩这把“野火”,烧尽败叶劣根净化环境,也要本着培养网络空间文化土壤、净化网络空间文化氛围的目标,在法治轨道上,构建起新时代的网络精神家园!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请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

4.通读全文,你如何理解网红的含义?联系实际谈谈你觉得网红应该是怎样的?

 

1.依法治理“低俗网红”是当务之急 2.从反面道理论述了低俗网红给网络市场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这类低俗网红扰乱网络市场的现象,并采取相关措施整治。 3.首先第一段列举时下网友的爱好引出下文的论述对象——网红;然后从方面出发论述低俗网红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引起了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接着肯定了网红如果运作环境良好的话一定带来许多的正能量;最后用习主席的话再次强调了政府治理低俗网红,净化网络空间的决心。 4.言之有理,结合本文观点联系实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本文的中心论点在题目中就提出,难度不大。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论述了低俗网红给网络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政府的相关措施。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文章首先引出论述对象,然后从反面和正面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用习主席的话再次强调中心论点。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可以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自己对于“网红”的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留点东西去敬畏

我很喜欢美国小说《飘》。第一次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

在生活中,我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敬畏”。

一个美国网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无意中打死一只鸟,他跑上前去,跪下来,捧起鸟,吻了一下,说抱歉。于是,全场观众起立。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龛后在遗体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我知道,这是敬畏生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次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一位名叫万刚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最快活。”这一回答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赏……

我知道,这是敬畏法律。

据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谈自己走向总统宝座时的感觉,“像是走向刑场的囚犯”。

我知道,这是敬畏权力和职责。

唐太宗曾如此形容自己:“每思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百姓,但知常廉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我知道,这是敬畏天心、民意。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孔子强调“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以此表明自己对天、对人的敬畏之情……

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这样寄希望于党员干部:“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

一个人心存敬畏,才能按照自然规律和道德准则行事,追求和谐和真善美。一个人心无敬畏,则会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其结局是极可怕的。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和价值。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说说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证的。

3.请你阐述第一小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4.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章最后划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一】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季羡林《幽径悲剧》

【材料二】人类是大自然的模仿者,但他模仿得很拙劣。他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质,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谁能断言我们不是在走着一条通向死亡的路呢?

——严春友《敬畏自然》

 

查看答案

余干①旅舍②

【唐】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③,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古县城名。②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③迥:高远的样子。

(1)诗歌首联描绘出怎样的画面?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2)“何处捣寒衣”深得后人赞赏,请赏析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边词(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注】①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1)诗中描写五原“            ” 和“            ”的景象,突出了边关春色“            ”的特点。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试作分析说明。

 

查看答案

宝应舟中月夜    厉鹗

芦根渺渺望无涯,雁落圆沙几点排?

明月堕烟霜着水,行人今夜宿清淮。

(1)诗歌的前两句勾勒出怎样的画面?

(2)诗歌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