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一捧汉江水,浪花里溅出无数金戈铁马的故事...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一捧汉江水,浪花里溅出无数金戈铁马的故事;一段古城墙,城砖上刻下风雨沧桑的历史记忆。古城与山水的交融,历史与今天的贯通,繁华与典雅的______________逅,这就是让人忍不住即物起________________的大美襄阳!

 

xiè xìn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同时应该结合句子和语段的意思,选择最恰当的读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潜心惯注出成效,克尽职守现风采。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乐在其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笔是写字画图的工具,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笔能通晓人们的心意,那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以“善解人意的笔”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 -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端午节前,某校开展了“知晓节日节气,传承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请你写一段话,向你的同学介绍一个你熟悉的节日或节气。

题目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某班举行了“唱响‘一带一路’,迎接四海来宾”的主题班会。班会上,同学们交流知识,演唱歌曲。请你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一带一路”的了解和认识。

【链接材料】              

“一带一路”之歌

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

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前本没有路,大家走来走去互通有无,

有人骑着骆驼有人驾着船,连通了这片古老大陆。

沿着伟大的丝绸之路,有着许多不同的国家民族,增进了解互帮互助。

“跳什么舞呢?”

孔雀舞肚皮舞胡旋舞骆驼舞……

这些舞蹈都通过丝绸之路来传播。

骆驼也会跳舞?骆驼实在太辛苦。

让我们跟上时代脚步,

飞机轮船公路铁路,还有nternet,做生意有了更快速度,

这不仅是条贸易路,也是大家文化的交流路。

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2)字数在150 -2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用真善美雕琢自己》,完成后面小题。

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①“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习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勉励大家向上向善、陶冶情操,矢志抵达崇高的精神境界。

②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意涵,是公民追求的基本价值,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尺。真善美的行为最能打动人,真善美的价值最能感化人。生活中,一些青春身影被真情点赞,正因他们闪耀着真善美的亮光,传递着真善美的能量。街头巷尾,青年志愿者义务整理凌乱的共享单车;公交车上,“90后”女护士跪地抢救心脏骤停的老人……当代青年要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其青春的底色一定是真善美。

③追寻真善美,基础在勤学。“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求真求善求美没有终南捷径,唯有依靠学习增长见识、增强本领。面对逝而不可追的青春年华,青年人应分秒必争、孜孜不倦,自觉把求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追求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境界,巧用去粗取精、博而愈专的方法,克服浮躁之气、深入研习经典,才能为青春远航扬起前进的风帆。

④“        。”拥抱真善美,贵在多思。思考的方向对了,再渺远也能从容抵达。青年可塑性极强,处于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让思考成为联结学习、观察、实践的主线,以思想的力量激活创新的细胞;持之以恒,就没有什么难题不能破解,没有什么功绩不能创造。

⑤成就真善美,也需涵养自处的能力。奋斗的征途上,有成功的喜悦,困难和压力也可能不期而至。无论顺境逆境,都是生活的风景,都可转化为人生的财富。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始终葆有进取的姿态,就一定能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人时常用真善美雕琢自己,必能以行动筑牢精神的地基,让多彩青春融入伟大时代。

(有删改)

1.阅读文章,说说如何用真善美雕琢自己?

2.请结合你的所见所闻,在第②段中的省略号处补写一段合适的话。

3.结合上下文,填在第④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朝闻道,夕死可矣。

B.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查看答案

阅读《跟着父亲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跟着父亲读古诗

潘向黎

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让我开始背诵古诗。我背的第一首诗是“白日依山尽”,然后是“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

②再然后,应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在我当时的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完全不明白,杜少府,肯定是姓杜名少府了,但什么是城阙?什么叫三秦?“宦游人”是什么?换油人?……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到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③大概是我十一岁那年吧,父亲到外地出差,给我带了一套唐诗书法书签,就是一张张书法的黑白照片。其实很简陋,但是我爱不释手,天天拿着看,翻来覆去地看。其中有一张是我没有背过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记得是用一种“奇怪”的字体写的,后来知道是隶书。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这个杜牧到底想说什么。但是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觉得自己整个人在昏暗中闪闪发光。当时母亲在我对面批改学生的作业,我没有打扰她,而是一个人安静地体会那种无声无息从天而降的幸福。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怎么读不出什么要人上进的意思?还是理解错了?

 等到再见到父亲,我忘了问这个问题,等到我可以天天见到他,我已经不需要问了,我自己明白了: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觉得优美,置身其境,这首诗的价值已经足够了。诗不一定是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⑤十二岁时,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从父亲的书架上很方便地可以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学问大家。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面对竖排书那种奇异的说不清来由的肃然起敬的感觉。

⑥也就是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作了各种记号,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比如《乐府诗选》中,在第18页的《猛虎行》的注释部分,父亲在“双起单承”四字的旁边用红笔划了双线,于是我第一次读这首诗就知道了古诗中的这种手法。《白头吟》有“沟水东西流”之句。我顿住了:水怎能同时向两个相反方向流呢?正觉得不好理解,看到父亲批注“‘东西’是偏义复词,偏用东字的意义”这一句。哦哦,原来如此!《子夜歌》中有“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父亲在“期”字旁边注一“棋”字,还用一个拉长的箭头标到上句的“空局”处,使我更明确地理解了“‘期’与‘棋’同音双关”的注释——眼前是一个空局,就是“未有棋”,同音双关成“未有期”,思念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写来多么婉转,又自然又含蓄。当时的我,还远远不能说出“蕴藉”“风调”,但是已经模糊感受到了单纯里的匠心独具与浑然无痕。

⑦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划圈。若是句子好,先划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让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顿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地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你的三个圈,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⑧于是我只能用也在书上点点划划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我喜欢的诗,有时和父亲不一样,比如我在28页的《西门行》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四句上重重地划了线,加了圈。父亲却说:“好是好,不过三个圈太多了,两个圈还差不多。”父亲大概觉得最好的诗是不能这样说穿道破,直截了当的。而我觉得:一说说到了底,多么痛快!也难怪,我读这些诗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候,加上八十年代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时代氛围,明明是无边无际的忧愁和苦闷,我也读成了明快铿锵。

⑨有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地对他说:“这首诗,我不同意你观点。你给我五分钟。”父亲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一想,说:“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说的好像比我当年更有道理。”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朱先生,是父亲的老师,而且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啊!我又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了。

⑩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1.文章记叙了“我”在不同时期跟着父亲读古诗的体验,请根据提示,补写相应的内容。

⑴学龄前跟着父亲读古诗,很多地方不明白。

   ①  

⑶到上海后,读父亲的评点批注,感受诗人的匠心。

   ②  

2.第⑥段中写了父亲读诗时在书上的随手标记、评点,帮助“我”理解了诗歌表现的手法、内容与意境。请从你积累的诗词中任选1~2句(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从某一方面,加以批注。 

诗句:           批注:      

3.读完本文后,你感悟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