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把手机借给陌生人 闰红 ①当时,我扶老携幼穿过长长的步行街,在树...

文学类文本阅读

把手机借给陌生人

闰红

①当时,我扶老携幼穿过长长的步行街,在树下的长凳上,一边休息,一边习惯性地刷着手机。忽然,坐在旁边的女孩转过头来,问:“你的手机能借我上一下QQ吗?我的手机没电了,我跟同学走散了,我记不住她的手机号。”

②我顿时有点紧张,因为借手机是大忌,报纸上不是老有人被先借后抢的新闻吗?但这个女孩看上去很文弱,不见得身手就有那么敏捷;况且,她说的这种处境我感同身受——我的手机也常常没电,我也记不住别人的手机号。在这样人潮涌动的步行街上,和同伴走散确实是件很麻烦的事,没准哪一天,我也会想跟人借一下手机。

③把手机递过去时,我紧张到了极限。因为我到这时才想到,她不一定是要抢劫,她也可以在我的手机上操作,比如下个木马病毒什么的。

④也许是那一刻太紧张了,我非但没有把手机要回来,还遵循着一向的习惯,不伸头看别人输入。只是紧张地盯着她飞快地在我的手机上戳戳点点,每一下都指向我无法确知的所在。同时我打量着她——棕色的挂着皮熊吊饰的包,粉红色的运动鞋,白皙的面颊上有一颗小痣,我要求自己记下这些特征,同时也知道这样其实没什么用。

⑤拿回手机,我完全没有助人为乐的好心情,反而觉得我遇上了大麻烦。我不知道这几十秒里,她把我的手机怎么着了。我打开支付宝,看到我的钱还在,但她也许是还没跑远,怕被我抓住吧,会不会半夜三更才开始行动?是否她躲在一个难以想象的角落里,把我的支付宝、银行卡上所有的钱,一笔一笔地全转走?

⑥我万分纠结,几乎没有心情继续旅行,最后决定,还是先把支付宝和银行账户全部冻结比较好。

⑦于是,当我妈和我儿子坐在剧场里,为精彩的演出大笑或是惊叹时,手忙脚乱地将我所有的账户冻结。总算忙完,演出也结束了,跟着人流涌出剧场,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被冻结,我没法用打车软件了。我们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地铁站,出了地铁站又等了很久,才等到一辆空出租车。

⑧第二天早晨,我才发现,生活对我的考验刚刚开始。

⑨第二天,我还没睁眼就抓过手机,倒是没有多笔取款信息,可一条来自12306的短信让我飞快地坐了起来,只见上面简单粗暴地写着:“您购买的×月×日×次列车因故停运,您需在×月×日前到车站办理原价退票,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⑩谅解什么啊,这不是假客气吗!最要命的是,这张票我之前改签过一次,现在只能退票。被冻结的支付宝账户只能进不能出,我要是想再买一张票,就只能去火车站了。

⑪我满腹怨气地赶到火车站,排了很久很久的队,一直在纠结是改乘汽车还是买两张站票——在我前往火车站的路上,我看到当天的坐票在一张张减少,直到为零。等我终于排到售票口,我一咬牙,决定还是站着回去,因为坐火车只要两个半小时,坐汽车却要五个小时呢。

⑫好容易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再拿手机上12306一刷,惊讶地发现,我退票的那趟车重新运行了,并且重新卖一次票。只能再去排队改签,因为我知道这站票可不是让你两只脚站着,常常是一只脚点着地,有时甚至无立足之地。就这么着,又排了将近一个小时队,才把站票改签成了二等座票。拿到票的时候,我简直热泪盈眶,也更加怨恨昨天向我借手机的那个女孩子。

⑬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我的钱财还没有流失。难道“坏人”在默默地等我攒钱,到了一定额度再下手?这当然是不符合常理的,比较合理的情况是:那个跟我借手机的姑娘,可能就是想用我的手机上一下QQ。

⑭……对于此事,我唯一可以总结的是,若下次再有人这么跟我求救,除了输入密码的环节,我一定会盯紧对方在我手机上的每一步操作。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改动)

1.随着事件的发展,“我”的心情不断变化,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被借手机

   冻结账号

   被迫买票

   安然无恙

心情

 

 

 

 

 

 

2.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设置悬念,请举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只是紧张地盯着她飞快地在我的手机上戳戳点点,每一下都指向我无法确知的所在。

(2)我手忙脚乱地将我所有的账户冻结。

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1.紧张、不安 焦虑、担忧 纠结、怨恨 忐忑、释然 2.示例:陌生女孩借手机,“我”猜测会不会是心怀叵测,进而引起一系列误会。 作用:使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而富于变化,推动情节富有波澜地向前发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 3.(1)描写“我”看着陌生女孩用“我”的手机时没有把握的感受,表现了“我”对女孩借手机的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失的担忧、不安的心情。 (2)描写“我”无心欣赏演出、急于冻结账号的情形,表现“我”防患于未然的急切心情。 4.“我”敏感多疑,戒备心强,但能体谅他人。作者的意图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除了应当有的相互信任,还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并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否则可能给自己带来原本可以避免的烦扰。 【解析】 1.本题针对文章内容的感知。阅读所给文章,感知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具体分析总结答案要点。本文讲述“我”由一次借给别人手机的经历引发的故事。在情节的不断变化中,“我”的心情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在文中能发现直接表现我心理感受的词语,将这些词语寻找出来就可以较容易填写出答案。 2.本题针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写作手法的运用得当,能使文章更有可读性,使文章波澜起伏,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在分析写作手法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然后结合写作方法的使用,具体分析其作用。本文最突出的是设置悬念,例如当陌生女孩借手机时,我内心的紧张不安就是一个很好的伏笔和悬念。悬念设置的一般作用就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注意作用的分析要结合具体文章内容。 3.本题针对词语的赏析理解。词语的赏析要结合具体语境,不能只是就词论词,更要说出词语在这个语句中的具体含意和表达效果。该题中词语的理解感悟,注意结合“我”借手机时的心理,“无法确知” 描写“我”看着陌生女孩用“我”的手机时没有把握的感受,表现了“我”对女孩借手机的行为可能给自己带来损失的担忧、不安的心情。“手忙脚乱” 表现“我”防患于未然的急切心情。 4.本题针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主题的把握。充分阅读文章感知内容,通过故事情节以及文章对人物的具体描写角度体会人物形象。在文章情节的叙述中,我们看到文中的“我” 敏感多疑,戒备心强,但能体谅他人。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在感知故事情节之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我”是虚惊一场,但是作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结合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体会我们就可以总结文章主题,文章表达了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除了应当有的相互信任,还要保持必要的警惕,并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否则可能给自己带来原本可以避免的烦扰。 点睛: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文章主旨的把握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小说的阅读理解,常考的就是这一类问题。把握故事情节是完成问题的基础,同时注意文中人物的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分析人物形象。主题的把握也要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完成,通过内容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用类文本阅读

用头顶球的风险有多大

顾凡及

①足球如其他运动一样,如果不注意科学训练,也有可能对运动员造成伤害。在我国,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度不高,所以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但是在一些足球大国,人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甚至据此颁发了相应的法律。

足球运动最大的风险之一是脑震荡。其症状表现为记忆减退、眩晕、头痛、迷茫、恶心呕吐、视觉模糊、眼冒金星、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甚或意识丧失。

③以上症状可能只出现一种或几种,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其中绝大多数症状只有患者自己才知道,如果他们不说,家长和教练可能根本就注意不到。而许多运动员有了相关症状也不自知,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丧失意识才是脑震荡呢。

④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娇嫩的器官。脑受到坚固的颅骨的保护,脑的外表面还包裹有三层脑膜,其中和脑组织表面紧贴的一层软脑膜和上面的脑膜之间充满了脑脊液,这就使得脑好像是悬浮在蛋清中的蛋黄一样,可以减轻外界的冲击力。尽管如此,如果头部受到过分冲撞,虽然颅骨并未破裂,然而,脑由于惯性运动会和颅壁冲撞造成损伤,甚至造成脑出血或水肿。用头顶球一次的风险虽然没有前面讲的可能引发脑震荡的几种情形那么大,但是频繁顶球的后果也不容忽视。

⑤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者招募了34名成人志愿者,他们从小就玩足球,并都参加了球队的比赛。研究者向他们发了调查表,要他们回答过去一年中用头顶了多少次球,是否有过脑震荡的症状。然后,研究者对球员进行了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测试,并对其进行脑成像扫描以找出脑中是否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⑥结果发现,那些在过去12个月中用头顶球超过1100次的球员,比起那些不常用头顶球的球员,他们脑中和记忆、注意力以及视觉信息处理有关部位的白质(也就是脑中专门传送信号的线路)有明显的损失。这和严重脑震荡以后的情形很类似。此外,对他们做记忆测试,例如,将一张词汇表给他们听,要他们回想听过哪些词,那些在一年中用头顶球超过1100次的球员的表现也要比不经常顶球的球员差得多。从这一研究似乎可以得出结论,经常用头顶球确实有损伤脑的风险。

⑦美国的另一组研究者也对大学里的51名男女足球运动员做了调查研究。这些运动员多半是在学期中用头顶球,而到学期结束时他们在视觉记忆方面的表现要比学期开始时差。此外,这些运动员比起其他运动员更多地报告说有过头痛和眩晕。

⑧现在,关于顶球造成脑震荡危险的可能性还有争论。一些观点认为,顶球不是造成脑震荡的主要原因,运动员头相撞或是头和地相撞更危险。不过,当运动员用头顶球时往往会不慎和其他运动员的头相撞。不管怎么说,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脑震荡,或是通过长期作用对球员的认知造成损害,需要严加防范。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 顶球引起的脑震荡没有引起重视,主要由于运动员及其家长、教练们对它认识片面。

B. 第②段划线句子中“之一”准确地说明足球运动风险很多,脑震荡只是其中的一种。

C. 本文先由足球运动的风险引出了对脑震荡症状的介绍,接着从大脑结构的角度揭示了脑震荡的形成原因,然后用科学研究证明了顶球的危害,最后总结全文,表明正确的态度。

D. 虽然用头顶球造成脑震荡的危险的可能性还没有定论,但作者还是认为应当严加防范。

2.下列对第⑤⑥⑦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得出了“经常用头顶球确实有损伤脑的风险”的结论。

B. 从研究对象看,第⑤⑥段中的志愿者比第⑦段中的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的时间更长,因而研究结论更科学可靠。

C. 第⑦段中的调查研究不仅有研究对象的前后情况的纵比,还将研究对象与其他运动员比较,因而研究是可信的。

D.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方法不尽相同,但都证明了经常用头顶球的危害。

3.根据文章内容,请给迷恋足球的同学至少提两点建议。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③癖:毛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日见进/香远    B. 所谓日不足/日以还

C. 计有余/晏有余粮    D. 今每念腹中空虚/则其受于人者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3.请用原文回答:文章告诉我们关于读书的一个什么道理?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舜于畎亩之中     (2)人恒     (3)于虑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 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 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查看答案

仿照划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一头连接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接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它是平坦的桥梁,让中国这辆高速列车畅通无阻地行驶在快车道上;它是广阔的天空,让中国这只雄鹰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

                                          。它让中国与世界沟通,它让中国腾飞。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 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件,学校政教处采取了许多安全措施,收到了成效。(“防止”换为“避免”)

C.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的创业大军中。(删去“使”)

D.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