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我遇见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

请以“我遇见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例文 我遇见了你 小雨打在窗户上,奏响了滴滴答答的音乐,一直向往古镇生活的我,便来到了这里。我推开窗户,伸手感受雨滴带来的阵阵清凉。下雨天,真好! 清晨的古镇,被薄雾套上了一件纱衣,宛如美丽的江南女子矗立在桥头。淅淅沥沥的小雨,不但不影响这女子的美,反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石阶上的青苔,在雨水温柔的抚摸下越发碧绿起来。我漫步在古镇,抚摸着雨水打湿的石壁,享受着雨后清新的空气。 我想到,这时的山也一定是极美了,脚步也便不由自主地朝山的方向迈去。茂密的树,整齐地排在两旁,在虫鸣与小雨的衬托下,前方的路显得缥缈而又神秘,仿佛在指引我去那另一个仙界。 显然,这泥泞的路并不好走。 雾气中,我只能一点点地摸索前进。恍惚间,我看到了一个人影。走近,我发现那是一个年龄和我相仿的女孩。她,长长的黑发如瀑布泻下,耳后别着一朵淡粉色的小花,身上穿着的好像是当地的传统服饰。她站在雨中,整个人有了一股说不出的灵气。没等我开口,耳畔就传来了一阵清凉的声音:“您需要帮助吗?”我愣了一下,显然没有预料到。迟疑了一会儿.想着一个人说不定会怎样呢。于是,点了点头,我们就一起上路了。 一路上,我们谈了许多,从天南聊到地北,犹如一对相见恨晚的知己。她说,当地人都非常热情好客,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从谈话中,我得知她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知道下雨天的山路不好走,经常会在雾天帮人指路。女孩明媚的笑脸,将我的心情照得更加透亮。不自觉的,我也跟着笑起来。走着走着,雾渐渐散了,可小雨依旧在不停地下着。身上的衣服,也都在雨水的浸润下变潮了,没办法,我只好脱掉外套。忽然,我感觉身上的凉气少了一点,原来是那个女孩。她撑了一把油纸伞在我的身后,笑着说:“虽然这雨不大,可也别着凉了啊!”我笑着接过伞,向她表示谢意。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山顶。站在石台上,我望着古镇雨中的美景,想着雨中遇到的这个热情的女孩。 这样诗意的雨天,真好! 我能遇到你,真好! 【解析】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求以“你”为主人公,写一篇记叙文。首先,要先确定写作对象,“你”是一个具体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人,甚至是历史人物、名著人物、影视剧中的人物,等等。接着就要思考,“我遇见你”时发生了哪些事,这些事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给“我”带来了什么收获„„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就容易选材布篇了。 从立意上看,本次作文可围绕“爱”和“成长”两大主题来构思,将这两个方向具体化。比如,“我”遇到了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不仅性格和蔼,而且乐于助人,帮“我”克服了自卑心理,并提高了学习成绩。这就是师之爱。行文时,集中一两件事写“你”以及“你们”之间的故事,通过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来突出中心思想。比如,“我”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叔叔。当汽车在半路抛锚时,“你”出现了,帮“我”和妈妈换好轮胎,并对旅行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是陌生人的爱。行文时,可采用对比手法,前面的几个路人都冷漠对之,唯有这位叔叔主动上前帮忙,而且十分热心,让“我”感到了温暖。比如,“我”在阅读中遇到了自己崇拜的人物,像李白、杜甫、岳飞、诸葛亮、文天祥等,这些人物的身上都闪现着夺目的光芒。行文时,可集中写一个历史人物,也可以点带面,通过几个人物来反映一个主题,像爱国、忠诚等。比如,“我”在电视荧屏上遇到了触动心扉的“你”,使精神受到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你”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却在“挑战吉尼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你”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却通过努力成了“草根明星”;“你”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却遭到了人类的迫害。这里的“你”是一种泛指,同学们可结合自身经历加以确定,选好切入点,写出“我遇见了你”后非同一般的感受。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五是指审题时把题中有些关键词的语法意义作一番自我诠释,体会清楚后,再用来指导构思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宁波城市形象标识入围作品。请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标识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它的寓意(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说明理由。

2.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故《书》称:‘任官惟贤才。’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又孔子曰:‘官事不摄,焉得俭?’且‘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

(选自《贞观政要》)

1.根据《新华字典》提供的义项,为下面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假使术逾辈者(        )

A. 共同,一起    B. 辈,类    C. 婚配    D. 全部,都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若 得 其 善 者 虽 少 亦 足 矣 其 不 善 者 纵 多 亦 奚 为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4.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1)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卿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5.甲乙两个语段在选择官员方面的主张有何异同点?两个语段在说理方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两会与传统文化

【两会镜头】

3月8日晚,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名为“先人与我们同行”的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上,《易之歌》《道法自然》《万世师表》《美哉!诗经》……一篇篇由名家咏诵、交响乐伴奏的作品,让人不由得被传统经典的魅力和风范所折服。

中华经典,“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此前,电视栏目《中国诗词大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现象级”的姿态,点燃了国人拥抱传统经典的热情,也让传统经典真正落地,变得可触可感、亲切可人。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部长通道】

3月3日下午,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经过“部长通道”时,面对现场“诗词大会”的喊声,陈宝生微笑作答:“好问题!你刚才提的问题,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他还当场吟诵了两首唐诗。

陈宝生称,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时段,这是“固本工程”;二要融汇到教材体系里,这是“铸人工程”,三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陈宝生强调,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四件事,一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入教科书,二是在涉及规律、方法论等技术层面,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比如国画、书法、中医药、武术太极等传统文化,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及现代性、创新性转换,为学科建设加强培养人才,四是还要推进国际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摘自2017年3月4日《澎湃新闻》)

【代表建言】

今年春节期间,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走红,很多人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来自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更是让很多人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那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年轻一代身上传承呢?两会期间,不少上海代表建议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呼吁大力促进传统教育进课堂。

(摘自2017年3月12日东方网)

王本朝认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要“双肩挑”,既要传播传统文化,也要传播现代文化,而且要努力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冯骥才指出:“文化不只是知识,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过程一定是潜移默化的、渐进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实做。”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全社会有必要重视起来,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素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在思想上纠正了某些认识偏差,才能真正上好传统教育这一课。”范小青说。

(摘自2017年3月10日《光明日报》)

1.概括【两会镜头】的主要内容。

2.下面说法符合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 一些媒体优秀节目的推出,正唤醒国人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B. 我国当代的知识分子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C. 传统文化进了校园,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

D. 只有传统文化进课堂,才能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知识。

3.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4.对于两会代表有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你持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那年我12岁,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祖父去世后,a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精神恍惚;b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c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儿的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满地都是撕碎的纸片,母亲知道那是负心人曾经写给姐姐的誓言。母亲把它们扫起来,扔进垃圾桶。

“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了一个笑窝窝出来,继而嚎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选自《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7年第3期)

1.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第一段中abc三个句子的次序合理吗?为什么?

3.读文中的画线句,按照括号中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1)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句中加点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2)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叙述每件事时都要写到月亮的原因。

【链接一】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着凄凉。(张爱玲《金锁记》)。

【链接二】她冲了出来,月亮从没有像她那样从云里冲出来过:一只手先伸出来,把乌黑的云层推开,然而,并不是月亮的额头俯向大地。她看着我,看着我她说话了,直对着我的心灵,声调远不可测,但又如此之近,就在我心底低语:“我的女儿,逃避诱惑吧!”’“母亲,我会的。”(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链接三】对所有的哲学家来说,月亮的圆缺及其不同形态不同逆转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一个生与死的深刻象征。(《世界文化象征辞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