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皆缥碧           (2)互相

(3)鸢飞天者         (4)窥谷忘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 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 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文。

D.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1.(1)青白色。 (2)向高处伸展。 (3)至。 (4)通“返”,返回。 2.(1)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2)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 3.D 4.示例1: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又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用原文) 示例2: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自己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析】作品出处:《艺文类聚》 作者:吴均 创作年代:南朝梁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如“反”,①<形>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②<动>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反侧。”③<动>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④<动>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⑤<动>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⑥<动>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⑦<动>反省。《淮南子·氾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⑧<副>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言句式的翻译。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俱”“湍”、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文本的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 力。故选项D错误。 4.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本的表现手法。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 《龟虽寿》(曹操)    B.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C. 《竹里馆》(王维)    D.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尾联采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学习完《海燕》一课后,语文老师准备上一节语文活动课,主题是“走进鸟世界,感受鸟文化”,在这项活动中,你会担当不同角色。

活动一:你是语文课代表。老师让你策划这节课,你准备在课上安排哪些活动?(至少两项内容)

活动二:你是主持人。请你拟写开场白。

活动三:你是欣赏者。下面是《诗经·燕燕》中的一章,说说诗中“燕”这一意象的内涵。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指女子出嫁),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1)                              ,松柏有本性。

(2)与君离别意,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作者面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4)《水调歌头》中借中秋之夜表现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这一夜我的睡眠很不好,希望和恐惧轮流地在我心中转来转去。我起来好几次……最后可纪念的8月19日那天,早晨六点,客厅门打开,尼摩船长进来,他对我说:“到自由通行的海了!”

以上文字出自名著                   ,该名著是法国作家            (作者)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其余两部分别是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B.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C.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白痴》《复活》等。

D. 《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