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父亲的游戏 周海亮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

父亲的游戏

周海亮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编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他为什么可以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俺讲过。”儿子说。

    男人满足地点头:“是……是X光。只有X光,才可以把东西变透明了,俺们才可以看到它的里面。”

    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看得出来他在某个建筑队打工。城市里有太多那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假如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四周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忽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编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了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男人尴尬地笑。他说:“俺和儿子做游戏呢。”“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他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求救的眼神。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俺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梗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俺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得并不正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足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俺们多聪明,俺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俺们在做游戏,他竞信了。他竞没收俺们的钱。你看看,俺早说过你也可以当大夫嘛。”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去看过了。”儿子说。

    “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俺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了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

    “告诉你娘,俺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俺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俺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挣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很急,他轻轻地咳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紧张地回头,却想起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6年第1期)

1.请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文中的父亲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告诉七岁的儿子安检仪就是X光机。

发展

(1)

高潮

(2)

 

 

2.联系全文内容,评价文中父亲的形象。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假如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2)他紧张地回头,却想起儿子已经上了火车。

4.文章以“父亲的游戏”为题有哪些好处?作者写作本文有哪些用意?

 

1.(1)钻进安检仪与儿子做游戏,让他“诊断”自己肺病痊愈。 (2)其实肺病严重,但还是为与儿子玩的游戏感到满足和幸福。 2.示例1:文中的父亲吃苦耐劳,富于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从他病情急需诊治,却把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不肯为自己花钱,还以做游戏的方式安慰妻儿可知。因此,我认为他是一位值得尊重和歌颂的典型的中国父亲的形象。 示例2:文中的父亲富于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从他病情急需诊治,却把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不肯为自己花钱,还以做游戏的方式善意地欺骗和安慰妻儿可知。我认为他的举动并不值得推崇,因为与其延误病情,给家庭造成无法补救的损失,还不如及时诊断,等痊愈后再挣钱养家。 3.(1)描写安检员认为父亲对儿子讲述的关于安检仪的话很荒谬的心理,侧面表现了父亲为了安慰妻儿不得不善意欺骗他们。 (2)描写了父亲在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病情而唯恐儿子发觉时的心理,表现了他为了家庭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 4.好处:交代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用意:歌颂了以文中这位父亲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勤劳的美德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抒发了对他们迫于生计,艰难挣扎的生存现状的同情;呼吁人们关心和帮助他们。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概括。概括分两类:一类是概括事件;一类是概括情节。本题是事件概括,可以采用“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形式进行概括。如父亲钻进安检仪与儿子做游戏,让他“诊断”自己肺病痊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要结合句子进行解答,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可以从文章中表现概括出父亲吃苦耐劳,富于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父亲富于牺牲精神,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3.试题分析: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1)解答时要将句子在原文中找到,看这个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考虑其在语境是用侧面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然后分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即可。(2)父亲只所以紧张,是担心儿子看出自己病重,想起儿子已经上了火车,说明父亲还沉浸在先前的游戏中。要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分析。 4.试题分析:本文好处:交代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解答用意时一定要围绕着小说的主题回答。用意:歌颂了以文中这位父亲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勤劳的美德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抒发了对他们迫于生计,艰难挣扎的生存现状的同情;呼吁人们关心和帮助他们。 点睛: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有充当线索、点明主要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标题有独特之处的,可以从吸引读者、设置悬念方面来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可靠吗

方舟子

    ①在微信上看到一份《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号称是“颠覆性的调查结果”。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到2010年底,江苏百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153人,居全国前列。江苏这次调查了2095位百岁老人,将其生活经验归纳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经常进行锻炼、喜欢吃豆制品、喜欢喝白开水、吃腌菜荤菜、大多爱喝粥、多吃江海河三鲜和当天菜、主食粗杂粮、常吃凉拌菜、爱吃白菜萝卜、葱姜蒜等。其中有的生活经验,例如不经常锻炼、爱吃腌菜荤菜,与现代保健常识不符,所以称之为“颠覆性”。

    ②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还有很多长寿之乡,那里的老寿星的生活经验此前也有人总结归纳过。对比这些长寿经验,五花八门,极具地方特色,很少有共同点。如果非要找共同点的话,就是往往发现有的长寿老人有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不抽烟、少喝酒是公认的保健常识,但有的长寿老人却抽烟、酗酒。例如活了122岁的法国卡门夫人是有可靠记录的最长寿的人,但是她21岁就开始抽烟一直抽到117岁。又如,心态好历来被认为是长寿之道,但《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发现,固然有的百岁老人性格温和从不发脾气,但也有的百岁老人性格倔强,常发脾气,遇事想不开,他们只好把后者归结为“能通过宣泄达到心理平衡”,从不发脾气好,常发脾气也好,正说反说都有理。

    ③其实这些所谓长寿之乡的长寿经验,归纳的是当地的生活习惯,当地大多数人都是那么生活的,但是当地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长寿。在任何一个地方,特别长寿的百岁老人都只是少数。他们特别长寿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些生活习惯,更不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而是因为他们碰巧有某种长寿基因,使得他们对不良生活习惯有更强的免疫力,如果他们有更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话,说不定能活得更长、更健康。某个地方之所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百岁老人,是因为那里碰巧有些人携带着长寿基因,那个地方相对较闭塞,小范围通婚的结果让当地某种长寿基因的频率比较高。所以所谓长寿之乡,往往是在偏僻的地方。何况一些所谓长寿之乡其实是炒作出来的。

    ④也就是说,百岁老人得以长寿,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基本没有关系。如果对真正的长寿之乡进行基因普查,寻找长寿基因,借此发现长寿机制,是有科研价值的;但是去归纳总结百岁老人的生活经验,则没有什么意义。你是不具有长寿基因的普通人,梦想遵循这些所谓长寿经验就能长寿,是要落空的。如果连某些百岁老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也照搬,则是找死。

    ⑤科学保健知识并不是根据百岁老人的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而是用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离体实验、动物实验、人体临床试验等科学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它不能保证每个人能因此健康长寿,但是对普通人群来说,它提供了健康长寿的最大可能性。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改动)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标题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突出了全文说明的重点内容。

B. 第②段举法国卡门夫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有的长寿老人有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C. 第③段在排除不科学的长寿原因基础上,指出百岁老人长寿是因为他们的长寿基因,与各大媒体炒作的所谓养生经验、生活方式毫无关系。

D. 本文条理清楚,先由“颠覆性的调查结果”引出话题,接着深入分析长寿老人长寿的真正原因,最后指出普通人群健康长寿的科学方法。

2.下列对养生经验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不爱发脾气的老人大多比爱发脾气、遇事想不开的老人更长寿,因此,保持好心态是一条重要的养生经验。

B. 一些老人特别长寿,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某种长寿基因使他们对不良生活习惯有更强的免疫力。

C. 在长寿之乡进行基因普查,发现长寿基因和长寿机制,比所谓的养生经验更有科研价值。

D. 与百岁老人的生活经验相比,科学保健知识为普通人群提供了健康长寿的更大的可能性。

3.看了《江苏省百岁老人调查报告》这篇文章后,被奶奶逼着锻炼和吃新鲜青菜的爷爷决定还是按照原来的生活习惯宅在家里,吃腌菜荤菜。请你根据文中知识劝说他。

    你说:“                                          

 

查看答案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知微》)

【注释】①钱典:当铺。②詈(lì):骂人。③事:量词。件,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翁徐之曰/寡人    B. 默然而/过中不至,太丘舍

C. 小不忍则祸立矣/一色愈恭礼愈    D. 其识/朝衣冠,窥镜自视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

3.尤翁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查看答案

《短文两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无案牍之劳      (2)清涟而不妖     (3)陶后有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紧扣“德馨”这个中心词,从室外景、往来人和室中事三个角度突出了“陋室不陋”。

B. 两文都提及了古代名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委婉地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志趣。

C. 乙文从不同方面描绘了莲的美好形象,其实目的在于以莲自喻,突出自己的“君子”风范。

D. 乙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目的在于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衬托莲的美好形象。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不同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同,对待书籍的态度也迥然有异:为了获得知识而读书的人把书籍看作可敬的智者为了寻求人生意义而读书的人把书籍视为指路的明灯                   

 

查看答案

下列选文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突发事件增多,去年我国猝死人数近60万左右,意外伤害死亡人数350万,较前几年呈上升趋势

B. 虽然民众的急救意识有明显提高,但急救知识还远达不到全民普及的要求

C. 10月20日,北京市学生应急救护培训现场会在北京市回民学校召开

D. 8月份以来,本市已有一万多名大中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了外伤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在未来需要时具备自救、施救能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