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宋史范仲淹传》(节选)

【注】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才干,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庙堂之高    不可久

B. 进亦忧      类如

C. 其言      复数十步

D. 斯责      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先天下之忧

A. 望之蔚然深秀者                      (《醉翁亭记》)

B.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C.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小石潭记》)

D. 面山居                              (《愚公移山》)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遗宰相书, 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

4.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断一处)

宋 有 仲 淹 诸 贤 无 愧 乎 此

5.结合【甲】【乙】两段内容,写出范仲淹被称作“名世之臣”的原因。

 

1.B 2.C 3.(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给宰相写了一封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 4.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5.他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甲】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宋 【乙】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作者:脱脱 年代:元 1.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前句:居,在。后句:居,停留。B:前后句的“是”都是“这”的意思。C:前句:行,实践,履行。后句:行,行走。D:前句:任,承担。后句:任,责任。故选:B。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而”表并列。B“而”表转折,但是。C“而”与例句的“而”都表示顺承。D“而”表修饰。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注意互文的用法。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句中重点词语有:遗,给;书,写书信.句意为:(范仲淹)给宰相写了一封信。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均句意完整,结构清晰。故句子断为: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即可。示例:范仲淹被称作“名世之臣”的原因是他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关于名著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在经历三起三落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

B. “格列佛”和“鲁滨孙”同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漂流者”的形象,所不同的是,“格列佛”看到的是“文明“,而“鲁滨孙”看到的是荒蛮,斯威夫特借“格列佛”表达的是对文明的向往,而笛福借“鲁滨孙”表达的是对野蛮的憎恨。

C. 《水浒传》中的武松性格崇尚忠义,有勇有谋,循规蹈矩,逆来顺受,终被逼上梁山。与他有关的主要情节有:斗杀西门庆、误入白虎堂、血溅鸳鸯楼。

D. 《名人传》中,“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为了理想不断同困难作斗争,他说他将做一番所有意大利人从未做过的事业。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发展。

B. 最受关注的韩国总统朴槿惠被弹劾案的真正原因是亲信崔顺实等人干政造成的。

C. 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发放到各社区。

D. 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 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的。

C. 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谩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D. 善于巧言令色的人,表面和你十分亲热,其实往往别有用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柳,又名杨柳,极易成活,插条而生,“       ”,就是柳生命力旺盛的生动写照。柳遇春而发,叶细枝长,翠绿蓊郁,漂逸柔美。自古以来,柳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我国诗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在众多植物中,柳抽丝发芽最早,善于观察的诗人常用柳作为报春的使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借柳寓指美好春光,表达逢春的欣喜之情。“柳”与“留”谐音,垂柳的“依依”情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绪相似,所以就有了亲人或朋友离别时折柳赠别的习俗。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柳”还常被作为故乡的象征,寄寓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写出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而触发的思乡情怀。此外,柳的枝叶柔韧细,婀娜多姿,古人常用柳枝柳叶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即是形容女子腰肢的纤柔。柳还代表着君子形象,刘禹锡《杨柳枝词》中“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的诗句,将“垂杨”与“桃李”作对比,使“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在中华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体中,柳意象丰富的内含、独特的韵味一直为历代文人所青睐。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黑体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细(qiān)     载(zǎi)体     漂逸

B. 细(xiān)     载(zǎi)体     柔韧

C. 细(qiān)     载(zài)体     内含

D. 细(xiān)     载(zài)体     青睐

2.根据语意,在文段横线处填写俗语或谚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房前屋后,栽桑种柳    B.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C. 柳树不怕淹,松树不怕干    D. 高山松树核桃沟,溪河两岸栽杨柳

3.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①   垂柳   ②  

屋后   ③   落花红。

A. ①院落   ②绿枝条   ③疏蕊    B. ①院落   ②飞叶翠   ③桃李

C. ①庭前   ②飞叶翠   ③疏蕊    D. ①庭前   ②绿枝条   ③桃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都愿意做一个生活在理想世界中的孩童,听凭自己的内心行事,就像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单纯任性。但有时任性是为了一己私利,太过任性,不计后果,也许会犯错做傻事,甚至伤害自己和他人。

【要求】①请以“我任性”或“我不任性”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