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2)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3)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5)子曰:“_________,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6)宁为百夫长,_____________。(杨炯《从军行》)

(7)读古诗文,悟人生梦。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人生之梦;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高尚情操的心灵之梦;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两汉兴衰的历史事实告诫刘禅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为了实现先帝兴复汉室的家国之梦。时光易逝,梦想不老,它穿越时空,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萧萧班马鸣 岂不罹凝寒 江山代有才人出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无远虑 胜作一书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亲贤臣 远小人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成长路上,肩上的责任会让我们感到pí____惫。但前方有梦想,召唤我们持之以héng______地一路前行,引导我们穿过润如油gāo____的田野,穿过花繁叶茂的树林,穿过纷飞的落叶,给萧suǒ______的冬天带来温暖与生机。让我们拥抱梦想,奋勇前进!

 

查看答案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在600字以上;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请以“生活仍在继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这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这里面,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查看答案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比如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高山是被从地底掏空的,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的,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撂荒,看不到庄稼,如果我们的草木动不动被连根挖掉,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社会必须是诚信的;第二,社会必须是善良的;第三,社会必须让我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华。

  人不是一个孤岛,必须要跟其他人打交道,社会讲诚信,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我们写作可以及时拿到稿费,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钱,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细节,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可能向别人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

  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每个个体,二是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它就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 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 社会的总体是良善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理【解析】
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舞台”在文中的含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4.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5.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文章内容  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闻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就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迭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线词语。

(1)其欣悦                          (2)持沃灌

(3)同舍生皆被绮绣                 (4)白玉之环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以下四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本文是一篇赠序;“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B. 文章第①段中,写老师的严厉不仅可以表现作者求师的艰难,还可以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 文章从三个方面叙述了作者成年后求学求师的艰难,可依次概括为:抄书之难,旅途之艰和生活之苦。

D.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意在现身说法,鼓励马生勤奋学习,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4.对文中画线句子(“同舍生……略无慕艳意.”),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