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三角”打开逃生之门 (刘永健)
在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所有4层以上的建筑物竹外墙上都有一排贴着倒立的红三角标志的窗户,从顶楼一直延续到一楼,非常显眼。每一个刚到这些国家的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国土资源,他们的建筑物一般排列得比较紧密,同时街道也相对来说比较窄。最要命的是日本还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是全球最长的地震带。而日本整个岛正是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接处,地质活动十分频繁,每年大大小小的地震几百次,可以说一年365天,天天有地震。
无法改变地理位置和环境,如何尽可能地在地震和火灾中维护国家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成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为此,当地政府发扬集思广益的精神,公开征集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调查问卷的收回,共搜集了上万条的建议。
有人建议限制楼层的高度在3层以下,如果发生地震或者火灾,住在楼上的人也可以尽快跑到楼下逃生。可是对于日本的国情来说,土地资源本来就不多,建低层建筑很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有人建议,窗户全部改成全开式,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在任何可以打开的窗户逃生。这个建议也很快被否决了,因为日本一直是一个自杀率比较高的国家,如果所有的窗户都改成全开式的,这将更加方便那些自杀的人。还有的人建议,在高楼外的墙上。加建逃生电梯,一有突发情况,人们可以选择从逃生电梯逃生。如果在每幢高楼外都架设逃生电梯。势必要花费一笔额外的费用。对政府来说,也有很大的压力。
综合日本本土的国情和地理环境,只有一个建议被采纳。据说这是一个用匿名方式提供的建议,这个建议的主要内容是:在每层楼的统一位置设置一个全开窗,一般设在每层楼的最边上。并贴上红色倒三角形图标。在地震或者火灾来临的时候,每层楼上的人们,可自觉到贴有红色倒三角形图标的活动窗面前排队集合等待救援队的救援。救援队的云梯将全部优先架设在贴有醒目红三角标志的窗户前方便被困的群众逃生。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不仅可以避免灾难来临时混乱的局面导致的踩踏伤亡发生:而且也可以尽可能减少处于较高楼层的人们因为没有办法而盲目跳楼的惨剧出现。同时也避免了救援队分散救援造成的人员损失和伤亡。
于是这条富含人性化又不浪费资源和财力的建议被政府采纳。并一直沿用至今。所以你如果到了日本、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一定会发现这样的一排“红三角”标志的窗户。即便是外表很酷的建筑,该贴还是会贴的,决不会因为美观而放弃这种逃生的标识。
“红三角”的人性化设计打开了逃生之门,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摘自2011第六期《知识窗》)
1.在日本,当高层建筑物发生灾难时,受困人员和救援人员怎么做?
2.“红三角”建议被日本政府采纳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
(3)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 (4)寻复南奔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4.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2.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 ① (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诠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对重点部分要言不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读来着实受益② fei浅,这是很多类似的著作很难相 ③ 媲美的亮点。(4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1)请在①处根据“很少被人知道”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②③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和注上正确的读音。答:②______③______
(3)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答:____改为______
(4)(4)处有语病,请改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2)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
(3)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5)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6)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7)《木兰诗》中夸张地写出了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它相似的两句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祥子的心一动,这个语声听着耳熟。胡同里很黑,车灯虽亮,可是光都在下边,他看不清车上的是谁。车上的人戴着大风帽,连嘴带鼻子都围在大围脖之内,只露着两个眼。祥子正在猜想。车上的人又说了话:“你不是祥子吗?”
祥子明白了,车上的是刘四爷!他轰的一下,全身热辣辣的,不知怎样才好。
“我的女儿呢?”
“死了!”祥子呆呆的在那里立着,不晓得是自己,还是另一个人说了这两个字。
“什么?死了?”
“死了!”
“落在他妈的你手里,还有个不死?!”
祥子忽然找到了自己:“你下来!下来!你太老了,禁不住我揍;下来!”
刘四爷的手颤着走下来。“埋在了哪儿?我问你!”
“管不着!”祥子拉起车来就走。
他走出老远,回头看了看,老头子—一个大黑影似的——还在那儿站着呢。
1.根据原著说说祥子对刘四爷为什么如此无礼。
2.以选段为例,分析作品的一个语言特色。
3.联系选文及原著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