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人的心里,都有一朵永不凋零的花。这朵花,或是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人的心里,都有一朵永不凋零的花。这朵花,或是蕴含深厚哲理的格言警句,或是沉淀文化精髓的唐诗宋词;或是苦痛时父母的一声关爱,或是跌倒时同学的一把搀扶;或是直面困难的勇气,或是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朵花,是一种情愫,一种力量,一种姿态。

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开在我心中的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内容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开在我心中的一朵花 在冬天的许多清晨,我都默默地伫立在窗前,捧一杯热茶,一边呵气一边欣赏挂满窗户的冰花,我从没见过如此漂亮的冰花,那宽厚的枝叶,每一片都是鬼斧神工的作品,他们连接起来,成为一片花的海洋,无边无际,一直开到我心底最明亮的地方,冬天在我心底以来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季节,大多数人都以为冬天一词代表着寒冷,代表着沧桑,代表着凄凉,但就在这样一个季节,我心中盛开了一朵花,她的闺名叫友谊。 回望记忆,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她时时刻刻都陪伴着我,为我驱走寒冷,为我带来光明,为我战胜黑暗,为我带来温暖,当影子逐渐敲开记忆的大门,一位女孩子便出现在我的脑海,她,一名平凡的女生,却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动容,她,一位冷漠的女生,却让我第一次刚到温暖。 回首,小时候的我孤僻,冷漠,自闭,从小到大一直对是我自己在陪伴我自己,直到打开了她我的心房,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新学期的开始,老师将我只指给她当同桌,自此,我们便成为最不熟悉的朋友,在那年的冬天我感冒发烧,但家中空无一人,正巧她打电话问作业得知我发烧,便冒着大雪给我送来药,望着那冻得发紫的脸,我顿时泪流满面。 随着时间的流逝,伴着记忆的消失,我忘记了一切却只记得她。 开在我心中的那朵花,虽没有牡丹的雍容,吊兰的纤细,却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不如黄金般贵重,不如珍珠般明亮,不如宝石般尊贵,但它还是我心中的那一朵花,那一份难忘的记忆。 【解析】试题分析:明确题目中“花”的比喻意义,是审题的关键。花,美丽娇艳,赏心悦目,给人美感,因此一般而言可以用来比喻一种品质美德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善良、自强、爱心、尊严、坚持、勤奋、自信、关爱、珍惜等等。心底,强调了范围、处所,因此重在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认识,需要注意适当的心理描写。“盛开”则强调要发扬光大,对人有益,作用极大。应该说,审题的难度不大。选材上可以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表现中心。表达上的难点在于写人叙事中要细致形象。突出细节的恰当准确,突出描写的细致生动,使所记之事与所抒之情要吻合,理从事来,情在事中,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妹妹扮演的角色

(1)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2)“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3)“因为我的角色!”

(4)短话剧中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你的角色是什么?”

(5)“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6)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7)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8)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9)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10)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

“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11)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 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12)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13)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1.通读全文,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

2.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第⒀段画线句子的?

 

查看答案

风雨中的菊花

(1)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2)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3)“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4)“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5)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6)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7)“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8)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9)“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10)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11)“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12)“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13)“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14)“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15)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16)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17)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18)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每条横线限3字内)

3.作者安排小乞丐向牵狗的妇人讨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4.你是如何理解标题“风雨中的菊花”的?

 

查看答案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

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加点字嘚意思。

(1)恐已______ (2) 盲臣敢戏其君乎_______  (3)孰与昧行 ______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什么?

 

查看答案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__________        (2)往事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 两个片段,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

B.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C.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的赞叹直接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 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

青春如花似火,热情奔放,浸润在书页墨香中的青春更美丽动人:

如果说青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书便是风景中最美的一缕光,它使青春的世界充满光明和希望;

如果说青春是一棵挺立的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说青春是一叶轻捷的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