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打开观察社会、眺望世界。

B. 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代表的是一种做事态度,而这种态度可以让你更接近成功。

C. 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 壮乡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味道清香,口感绵软,是壮家人特有的民族传统手艺。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的大门”;C句前后不一致,删去“能否”;D句应在句末加上“之一”。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1)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2)成分残缺。成分残缺,常见的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3)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第一,语法成分重复;第二,语意堆砌。(4)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意、语言结构等灵活分析。常见的情况有:词语的前后顺序排列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多层修饰语语序不当;不符合语言习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5)句式杂糅。句式杂糅指把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6)句意歧义。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失去了确定性,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7)不合事理。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或违反人们的逻辑思维,或违背客观现实情况,或前后矛盾,或顾此失彼等,造成不合事理。(8)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包括词性使用不当,词义使用不当,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合欢树》选自《史铁生作品集》,史铁生,当代作家,北京人。

B.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时刘向编订。

C. 《古文二则》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

D.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墨子言行的记录。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街边乞讨,怎能不让人触目伤怀?

B. 昨天看了《南京大屠杀》的专题片,至今仍然让人情郁其中

C. 听到自己获奖的消息后,他激动得呆若木鸡

D. 尽管我有点顽固不化甚至有点象出土文物。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狼籍   琐屑    触目伤怀

B. 侥幸   骚乱    不能自已

C. 戏弄   够呛    顽固不化

D. 昼夜   妥帖    情郁于中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 交卸:xiè    擦拭:shì     虔诚:qián

B. 陨落:yǔn    奔丧:sàng    轻蔑:miè

C. 讥笑:jī     鄙视:bǐ      文质彬彬:bīn

D. 簌簌:sù     颓唐:tuí     喋喋不休:dié

 

查看答案

课外现代文阅读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 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 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2.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____________

②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____________

③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____________

④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____________

3.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到第38个小时”?

4.“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5.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

6.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请你联系本文内容,谈谈儿子这种先人后己的品德与父亲的爱有什么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