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1.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①~③

④~⑥

⑦~

主要

内容

A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

B

“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A:                              B:                                      

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4.通读全文体会第段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

6.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

 

1.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 B.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2.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 4.插叙: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 5.突出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我 ”对他的同情和感激。 6.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解析】 1.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考点:分析记叙的顺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据调查,近两年来,中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兴趣明显提高。数字化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阅读不同,它是借助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数字媒介进行的。(1)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

    ①                   

    ②                   

    ③                   

(2)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数字化阅读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50字。

某校八年级的李明同学最近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赵亮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数字化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查看答案

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网2016年4月22日讯 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o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作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甲】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乙】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1)右上图中的人物便是文中的“他”,结合选文判断,“他”是      (填人名),【乙】文选自        (填作品)。

(2)两文中“他”面对着自身一个残酷的事实,这个事实是           ;【甲】文中“深邃的眼睛”、“不可逼视的光”、“ 紧闭的嘴”这些肖像描写显示了主人公         的性格特征。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与运用。

(1)身处逆境,直面人生,古人做得很好。苏轼在寂寞的中秋之夜,以“                        ”(水调歌头)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良好愿望;文天祥在抗元失败,深陷绝境之时,借“                                  ”(过零丁洋)来表达自己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2)在古典文学中,流淌着说不清的正能量。“               ,不汲汲于富贵”,传递的是淡泊名利的正能量;“行到水穷处,                ”,透出的是淡定从容;“沉舟侧畔千帆过,               ”,鼓励了多少后辈!“长风破浪会有时,            ”,

让无数人们重新扬起希望。让我们诵读经典,传承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3)《赤壁》中“                                           。”二句抒发了作者空有才情而难遇良机的感慨。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里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 ④—③—②—①—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