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曼德拉的番茄》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曼德拉的番茄 (1)1964年,罗本...

阅读《曼德拉的番茄》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曼德拉的番茄

(1)1964年,罗本岛监狱又来了一位新犯人。像其他犯人一样,他一进门就被换上了专业的囚服,上面写着“第466号”。他是一个政治犯,被推进了一个不足4.5平方米的单人牢房。从此,他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他每天被囚禁23个小时,仅仅在上午和下午才有半个小时的放风时间,所以,他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罗本岛监狱的太阳,也很少有机会感受到窗外的丝丝风声,能感知的只有灰头土脸的囚犯,还有他们所发出的呻吟声。

(2)罗本岛监狱是个阴森的殿堂,那里的狱警动辄就对囚犯们挥起残酷的鞭子。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日子,他几乎每天都目睹两个狱警拖着一个犯人,死尸一样地从刑讯室出来,每次都看得他义愤填膺。他每一次都想改变监狱的现状,无奈的是,身为“重犯”的他始终没有机会。

(3)后来,他和众囚犯被安排到罗本岛监狱的采石场上去做苦工,每天在持枪看守的监督下拼命地搬运石头,动作稍慢就有被毒打的危险。另外,所有的囚犯只准备逗留在这个采石场里,一旦踏出采石场的边缘,就会被无情地射杀。由于石灰石在太阳的照射下具有极强的反光性,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他,每天看到的只有刺眼的白色强光,以至于他的视力逐渐下降。

(4)虽然他的视线逐渐变得模糊,而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为了改变这种悲惨的现状,他利用放风的机会,大胆地向监狱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一片园子。哪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刚一出口,就被监狱当局无情地否决了。他并没有灰心,几乎一有机会他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经过了无数次的否决,大约过了五年,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5)监狱当局同意了在监狱墙脚的一片狭长地带供他开辟园子,并且破天荒地给他提供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种子。院子是用废渣垫起来的,为了开辟菜园,他必须把大量的石块挖出来,这样一来,植物才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罗本岛监狱的院子里从此多了一抹动人的绿色。但是,由于气候的恶劣,园子的第一茬收成并不是很好,仅仅收获了一篮子不怎么红润的番茄。他一个也舍不得吃,都分给了自己的狱友和狱警们。

(6)罗本岛监狱的条件简直太艰苦了,以至于能够吃到这样的番茄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一从采石场回来就细心照料自己的园子,他每天把全部心思都花在自己的园子上,许多人都说他是监狱里的“植物学家”,而他自己则把那片园子看成了自己的心灵园地。每当采石场上的石灰石刺伤了他的眼睛,他就借放风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园子望一望。那样一片生命的绿在微风的吹拂中,轻轻摇曳,红润可爱的西红柿从绿叶中探出头来。这片菜园缓解了他眼睛的疲劳,也消解了他在采石场里所遭受的委屈。

(7)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从有了这片菜园之后,整个监狱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到放风时间,许多狱友都会帮助他来照料一下满园的蔬菜,在狱警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还能揣几个番茄回去,以备夜晚享用。更令人称奇的是,狱警们的态度似乎也变得和蔼多了,因为他总是把新采摘的番茄发给狱友们,然后再由狱友们送到狱警们手中。吃了犯人的番茄,狱警们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么蛮横了。一个黑人狱警说:“每当我莽撞地举起鞭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是一群递给我番茄吃的人,他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总是在我最疲劳的时候递给我新鲜的水果……”

(8)囚犯和狱警们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这位第466号囚犯,也在罗本岛监狱整整种了18年的菜园。这位第466号囚犯不是别人,正是黑人总统曼德拉。曼德拉用几只番茄就让整个监狱变得融洽起来,乍一看,这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其实,曼德拉哪里是在经营菜园,他是在耕作一片片心灵的腹地呀!

一颗乐观坚定的心,即使是身处磨难重重的地狱,也能开垦出一片阳光明媚的伊甸园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曼德拉为改变监狱现状做了哪些努力。

2.选文(2)段表现了曼德拉当时怎样的心情?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虽然他的视线逐渐变得模糊,而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

4.选文(6)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5.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选文(8)段中画波浪线句含义的理解。

【链接材料】曼德拉(1918——2013)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为成功废除在南非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一生,曾多次入狱,被囚长达二十七年,1993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6.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标题既交代了主人公,又提示了选文相关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选文(1)—(3)段主要描写了囚犯们悲惨的生活状况,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C. 选文在(8)段才揭示出“第466号”囚犯是黑人总统曼德拉,既解开前文悬念,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 囚犯把曼德拉种的番茄送给狱警,这是狱警转变了对囚犯态度的根本原因。

 

1.连续五年坚持向监狱长提出在监狱院子里开辟菜园的请求;挖出大量石块,在监狱墙角开辟出菜园;细心地照料菜园;舍不得吃番茄,把番茄都分给狱友和狱警。 2.表现了曼德拉对狱警对待囚犯残酷无情的愤恨,对囚犯的同情,想改变监狱现状的迫切和因自己“重犯”身份而无能为力的无奈痛苦之情。 3.“炯炯有神”是目光明亮而有神采的意思(或“是神态描写”),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曼德拉虽身处磨难,但仍然要改变监狱现状的执着、坚定、乐观的精神。 4.景物描写。描写了菜园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出曼德拉轻松欣慰的心情。 5.曼德拉对菜园的经营,既是曼德拉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也以此增进了狱友与狱警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使他们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6.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找到曼德拉为改变监狱现状所做的努力的段落,找出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通读全文,曼德拉为改变监狱现状所做的努力的段落有(4)(5)(6)段.第(4)段讲他向监狱长提出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一片菜园,被否决后经过大约五年的努力他的愿望终于实现;第(5)(6)段主要讲他为了开辟菜园,挖出大量石块,细心照料园子,番茄的收成不怎么好,他一个也舍不得吃,都分给了自己的狱友和狱警们。第(7)段说这些举动让监狱有了很大的改观。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对应到相应段落,找出关键句加以分析即可。第(2)段中,“阴森”“残酷的鞭子”“几乎每天都目睹两个狱警拖着一个犯人,死尸一样地从刑讯室出来”表现监狱环境的阴森残酷,也隐含着对遭受这一切的囚犯的同情;“义愤填膺”直接表达出他的愤恨之情;“他每一次都想改变监狱的现状,无奈的是,身为‘重犯’的他始终没有机会”表现出他想要改变现状却碍于身份没有机会改变的无奈痛苦。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能力。解答时,可以从表现手法、它在句子中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眼睛明亮有神,属于神态描写.结合上下文,视线模糊是由于他身处的环境艰难引起的;但目光炯炯有神,结合他为改变监狱现状做的努力,说明他是一个有着坚定目标的人,并且为这个目标执着地努力着,不会被困境所打倒。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应用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应判定使用了何种描写方法,分析作用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它与内容的关系。“那样一片生命的绿在微风的吹拂中,轻轻摇曳,红润可爱的西红柿从绿叶中探出头来”是景物描写,“生命的绿”“红润可爱”“探出头来”表现出园子里植物的勃勃生机.“微风的吹拂”“轻轻摇曳”“红润可爱”“探出头来”这样的一些温柔活泼的景物描写,充满轻松愉悦,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欢快的、轻松的,没有囚犯的那种压抑。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文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在监狱中曼德拉努力了五年让监狱长最终答应他种东西,除了借此使监狱改观的目的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不然也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从链接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曼德拉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他的内心很强大,为了废除在南非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奋斗了一生,多次入狱也不改初心,表现出他对信念的执着。他经营菜园,是他自身的想要改变监狱的环境的一种努力,在耕耘的过程中,他的目的也得到实现,“囚犯和狱警们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他们的心灵也得到耕耘。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6.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D项,囚犯把曼德拉种的番茄送给狱警,可以说这促进了狱警对囚犯态度的转变,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曼德拉对菜园的经营并由此对周围的人产生的心灵上的影响是才是根本原因。选项对选文理解有误。 点睛: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回答下面小题。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

张兴德

①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这些文学经典,是我们正确认识那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载体。向子孙后代正确解读、诠释这些文学经典,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出版界、影视界甚至学术界,出现了“消费文学经典”的种种怪象。

②所谓“消费文学经典”,就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例如,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本是一个“打小旗”的虚构人物,但一些人却热衰于为潘金莲翻案,掀起“潘金莲热”,一些地方甚至还上演了争夺“潘金莲故里”的闹剧。一部根据《水浒传》改编的《武松》,竟让武松同潘金莲谈起了恋爱,荒唐到这等程度,却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他们打着传承经典、宣传经典的旗号,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逐利目的驱使下的对文学经典的“消费”。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却热捧这种无良文化现象,实在让人不解。

③有人认为,文学经典也有历史局限性,所以要勇于突破经典。这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固然,一切经典,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局限性”也是后人得以凭借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加进所谓的“时代元素”,变得面目全非,还怎么作“历史教科书”?《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你把他们的爱情加进“时代元素”,那还是什么“宝黛爱情”?同样,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乃至于孟姜女、花木兰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随意改的。这些文学典型形象,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这如同我们不能将维纳斯女神的断臂接上一段一样。

④文学经典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固有的思想艺术内涵,人们对其有高度的共识和认同。它犹如文物,有不可更改的特质。文物只可“修复”而不可“改造”。同样,文学经典的传承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原汁原味”地、原貌原形地传承文学经典,尊重其固有的“定型”。

⑤走笔至此,让我想起20世纪60年代看过的《祥林嫂》《骆驼祥子》《林家铺子》等一些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看完小说再看电影,并不觉得二者有巨大差距,相反,二者起到了互补作用。那种严肃认真对待文学名著的态度,值得提倡和发扬。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结合第②段文字,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结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

3.根据提示,结合文意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摆出“要勇于突破文学经典的历史局限性”的错误观点,并加以否定;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   ②寝陋:丑陋。   ③易:轻视。   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   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____

(3)父母岁有裘葛之____________      (4)人谓板桥读书善记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 俟其欣悦,又请焉   /  至无可用,放之山下

B. 中有足乐者  /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 坐大厦之下诵《诗》《书》 / 学不思则罔

D. 有司业、博士之师 / 其印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                 B

循序渐进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古诗阅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歌用___________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的画面。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味深长,试品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材料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期间,某初中生随同家人开启了文化之旅。他从沈阳出发,途经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感受欧阳修醉乎山水的情致;再赴杭州西湖,徜徉于白堤柳岸,忆一段白居易勤政爱民的佳话;最后到了武汉的黄鹤楼,登楼游赏,寻觅崔颢在浩渺烟波中眺望故乡的身影。

【材料三】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春夏两季,云低雾浓,古木葱茏,雨后山野空气清新,寺宇庭院一尘不染;秋季水位涨高,乘风破浪,白水秋风;冬季晴雪初霁,“幽峭精绝”的冬景令人称绝。身临这山灵水秀的旷世奇观,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在峨眉秀丽的山色中尽情吮吸天地间的精华! ——《行走峨眉山》

作为亚洲第一长河,长江是仅次于非洲尼罗河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世界第三长河。它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上的雪域中缓缓流出,注入浩瀚的东海。长江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一个个文明。 ——《漫步世界看山川》

    洛阳这座城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一座美丽的牡丹花城。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是洛阳的著名景点。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

(1)对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景点的外在之美,更在于理解其文化内涵。

B.游人在安徽滁州登临琅琊山,会感受到白居易勤政爱民的情怀。

C.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这里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D.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亚洲第一长河,是世界第三长河。

(2)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洛阳城中寻历史足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____,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云》)

(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陶渊明)

(7)《渔家傲》中,范仲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军功未成、归家不得的惆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