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燕 子(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2.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3.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综合性学习
小明最近开始厌学了,他不喜欢背课文、记英语单词、做家庭作业。他也不怎么跟同学交流了,只拿手机当朋友,父母不给手机给他玩,他就变得非常焦躁甚至砸东西。他喜欢听音乐,看综艺节目,看着明星们光鲜亮丽的生活,他也萌生了“明星梦”。
(1)针对小明的厌学情绪,你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吗?
(2)如何看待中学生追星的问题?
(3)你有喜欢的明星吗?写几句赞美他(她)的话。(至少用上一种修辞,50字左右)
结合所给的语境的特点,在横线上续写句子。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地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地一笑,这是一种豁达; ;危难的时候能泰然地一笑,这是一种大气;失意的时候能轻轻地一笑,这是一种洒脱。
默写
(1)士别三日, 。
(2) ,何人不起故园情。
(3) ,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5)请写出一句有关黄河的诗词名句: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使人们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 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外出打工的父母,盼着他们快些回来。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有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得到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得到的东西, 就应该理智地放下这种想法,得不偿失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很多人只要看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眼睛就无法从上面移开, 看不到自己将因此付出的惨重代价。任何时候,都要在所得和所失之间权衡利弊,再作决定。
A. 因为 所以 但是 就
B. 如果 那么 但是 所以
C. 如果 那么 因为 所以
D. 因为 所以 如果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