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佚名 ①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佚名

①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的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②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的守望着。偶尔,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那极富母性的音韵,拖得长长久久、悠悠扬扬,若唱歌一般,格外的甜软、轻柔。  

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④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的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⑤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的烧火做饭。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⑥“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的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的望我,暖暖的喊我。  

⑦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选自《读者》,有改动)

1.作者主要写了与“炊烟”有关的哪些事?请阅读全文概括出另外两方面的事情。

(1)黄昏时母亲煮熟了饭,在屋檐下,在飘散的炊烟中默默守望,等待家人回家吃饭;

(2)                                      

(3)                                      

(4)听到歌声,我在恍惚中回忆起在炊烟中等待着家人的苍老而慈蔼的母亲。

2.文章第⑤自然段写到饭菜已经丰富了,母亲的脸上为什么还会“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母亲)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2)(母亲)捧了碗,慢腾腾的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4.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该如何理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章主要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往事,文章题目能否改为“我的母亲”?为什么?

 

1.(2)我们小时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为我们添满饭,而自己坐在桌子一角慢慢吃,并抢着去给我们添饭。(3)我们长大后工作、成家在外,母亲在家每顿饭时依然牵挂、关心着我们姐妹俩。 2.饭菜丰富了,但儿女工作、成家在外,母亲感到冷清、寂寞,无限思念儿女;同时母亲依然牵挂、担忧着儿女的生活,这是母爱的自然流露,所以“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动作、神态描写),把母亲比作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生动的展现出母亲对家人默默期待的感人形象,表现了母爱的温柔、耐心。 (2)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母亲“慢腾腾举箸援筷”、“似乎品尝”、“难以下咽”,生动传神的反映出母亲想让儿女多吃一点的心理,表现母亲的无私与慈爱、隐忍。 4.理【解析】 母亲一生都在为儿女的生活(吃饭)操劳,而耗尽着自己的生命,就像那一缕炊烟;而儿女的生命正是由母亲生命的光束照亮着,并不尽的走下去,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作用: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文章的主旨。 5.不能。用“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作题目,“炊烟”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母亲的化身(暗示文章主要内容:母亲操持一家人的饭食),显得新颖含蓄,富有诗意,同时又流露出淡淡的思念之情,而用“我的母亲”作题目,显得普通,没吸引力。 【解析】 1.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根据已给的提示能够得知,我们应该分别概括四、五自然段的内容得出结论。从“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几句话即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母亲的脸上 “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不是出于对饭菜的发愁,而是出于对孩子们的牵挂与思念,这是母爱的表现。 3.这题是属于自选角度赏析题,要求考生针对所给句子,调动品味语言方法的积累赏析句子。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第一句话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第二句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同时注意写出句子所体现的母亲的品质。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含义以及作用的理解。“炊烟是母亲生命的光束”,说明母亲为我们付出了一生;“生命的初源”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此处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主旨。 5.“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我的母亲”太过普通;“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不仅能够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是陋室(     )       (2)无案牍之劳形(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清涟而不妖(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注明:“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写作手法。)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古诗文积累。

8.默写填空。

(1)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李白)

(2)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3)霜落熊升树,              。(《鲁山山行》梅尧臣)

(4)                 ,家书抵万金。(《春望》杜甫)

(5)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7)土地平旷,                                。(《桃花源记》陶渊明)                                                    

(8)杜甫《望岳》一诗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从今年4月起,重庆市推出“百名重庆美德少年”展示活动, 此举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学校准备开展“学习和争当美德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请你说说开展“百名美德少年”展示这一活动有哪些意义。

材料一: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联合组织,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形成崇尚美德、见贤思齐,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氛围。

材料二:重庆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龚云飞:孩子们从生活、学习、创新等方面讲述他们的美德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他们独特的风采。重庆市这几年评选美德少年,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弘扬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

材料三:重庆日报编委任锐:美德,是孩子心中的一颗种子,不管他将来走向何方,所有前进的动力,都源自美德的力量。听了他们的故事,谁都会给这些懂事的孩子竖起大拇指。

                                             

(2)本次活动需要一名学生主持人,你打算毛遂自荐,请用简明的语言向校团委老师推荐自己。

 

(3)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同学李晓晓准备在活动中朗诵自己写的一段话,感谢老师三年来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但他只写了前两句,请你帮他续写完成后面句子。

感恩老师,是你给了我一粒饱满的种子,让我走进五彩缤纷的明媚春天,享受到了更为甜美的生活;感恩老师,是你给了我一双顽强的翅膀,让我飞向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感恩老师,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

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全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

A. ④③①⑤②    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⑤①③②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学常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芦花荡》——小说——孙俪——现当代作家

B. 《阿长与<山海经>》——散文——鲁迅——《朝花夕拾》

C.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

D. 《核舟记》——魏学洢——明末人——《虞初新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