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最美的图画 (1)下午才上完一节课,黄小伟就不见了。有学生告诉我说...

现代文阅读。

最美的图画

(1)下午才上完一节课,黄小伟就不见了。有学生告诉我说,黄小伟是翻围墙逃学的,书包还丢在抽屉里。

(2)我的怒火哧溜就点燃了。我接三年级这个班快一个学期了,黄小伟不是逃课, 就是不做作业,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对他发过火,甚至可以用”咆哮”、“声嘶力竭”来形容,但还是无济于事。

(3)黄小伟的爸爸现在还关在牢房里,母亲摆了个地摊,家里生活不太好。每次看到黄小伟母亲那无助空洞的眼睛,我总是不忍心将黄小伟的情况对她说,我担心我的话,会给那双眼睛,增添更大的悲伤和凄凉。

(4)我回到办公室,将黄小伟的书包狠狠地砸在办公桌上。这个小家伙实在太不懂事了!

(5)一阵风吹来,吹起从黄小伟破旧的书包里滑出来的几张纸,我捡起来一看,居然是黄小伟画的画,一幅画上画着:孩子放学了,都欢快地张开双臂跑出校门,他们的爸爸正笑吟吟地迎接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孤零零地站在墙角,悄悄地抹着眼泪;还有一幅画上:一个孩子趴在桌上睡着了,他梦见了爸爸在牢房里穿着囚服,眼睛里流淌着泪水。还画了一个气泡,气泡里写着:爸爸!

(6)看到这些画,我心里猛地一颤, 这孩子, 他是在想念爸爸呀!

(7)我想了想,也画了一幅画:画上一个小男孩举着优秀的成绩单向爸爸跑去, 爸爸脱掉了囚服,拿着提前释放证明向儿子跑来。那一刻,风停了,树上的小鸟也停止了鸣啭,地上的小狗小猫也停止了追逐,都在惊喜地观看着这一幕……

(8)下班后,我给黄小伟买了一个新书包,背起书包往黄小伟家走去。到了黄小伟家门口,我看到黄小伟正帮着母亲往三轮车上搬东西,看来他母亲要出摊了。黄小伟看到我,脸上立刻露出紧张的神情。我和他母亲打了个招呼,对黄小伟说道,你的书包太旧了,老师给你买了一个新的,以后你要好好学习呀。

(9)黄小伟有点不相信似地看着我,他母亲搓着衣角说,那怎么好意思,多少钱,我给……说着就开始翻口袋。我赶紧摁住了,我说,大婶,黄小伟最近学习很用功,这个书包是我奖励他的。

(10)他母亲顿时开心地笑了,这孩子,脑子是不笨的,都怪我太忙,照顾不上他,小伟,还不快谢谢老师。

(11)黄小伟看了母亲一眼,红着脸,轻轻地说了句,谢谢老师!

(12)我惊喜地发现,从那以后,黄小伟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天的作业都能认真完成,上课也能积极发言。不久,同学们还选他当了小组长。

(13)几年过去了,黄小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中学。不久,我收到黄小伟给我写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李老师,您还记得您给我画的那幅画吗?那幅画我一直珍藏着,每次看了那幅画,我就泪流满面。我读懂了那幅画的深刻内涵:是的,我只有用优异的成绩向爸爸报喜,才是对爸爸最大的鼓舞和安慰。令我欣喜地是,每次爸爸得知我进步了,他总是十分高兴,他改造的积极性更高了。当我接到重点中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几乎同时,爸爸也接到减刑通知书,他被提前释放了。那情景,正像您当时画的那幅画一样。现在,爸爸开始自谋职业,生意做的很好,我们一家人现在开开心心在一起。爸爸常对我说,你们老师画得那幅画,就是一幅最美的图画,暖到了我们心里了……

(14)教育,有时仅仅一幅画,就能轻轻开启孩子尘封的心灵,甚至能改变人的一生。

1.根据选文内容,把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翻墙逃学,怒火难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美蜕变,家庭圆满

2.请结合选文内容,揣摩第⑾段表现的人物的内心活动。

3.结合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回到办公室,将黄小伟的书包狠狠地在办公桌上。(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⑶段的采用了何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1.发现真相,画画激励下班家访,关怀成长 2.我今天逃学了,老师来家访,不仅没有向妈妈告我的状,还给我买了新书包,并在妈妈面前表扬了我。我一定会改正不良习惯,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让老师不再为我操心! 3.(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对黄小伟翻墙逃学的愤怒之情(2)插叙,交代了黄小伟的家庭情况,也为下文黄小伟破旧书包飘出画及帮妈妈出摊的情节做了铺垫。 4..“我”对像黄小伟这样的后进生没有放弃教育;看见黄小伟的画明白了他的心思,用画画来鼓励他;看见黄小伟的书包破旧主动给他买新书包并家访送书包。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尊重学生、有爱心、有责任感、教生有方的好老师。 5..“最美的图画”指的是“我”画给黄小伟促使他转变成长的画。这虽然只是一幅简单的画,是一位老师的举手之劳,却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照亮了孩子的心灵,在孩子和家长的眼里就是最美的图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仔细阅读文章,围绕小伟逃学给“我”带来的一系列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来进行分析,文章按照下面的情节梳理:翻墙逃学,怒火难抑→发现真相,画画激励 →下班家访,关怀成长→完美蜕变,家庭圆满。 2.本题考查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围绕“惊讶、愧疚”的心理来写,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点睛:补写人物心理的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注意要符合人物性格,符合当时情况。 3.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第(1)小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根据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这段话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描写了“我”对黄小伟翻墙逃学的愤怒。第(2)小题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一般要从三点思考:一、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二、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三、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这一插叙,交代了黄小伟的家庭情况,为下文黄小伟破旧书包飘出画及帮妈妈出摊的情节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结合“我”的行动描写和教育思想来进行分析。 5.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标题含义:(1).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2)题目深层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两会”上有委员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废除中国大陆通行的简体字,恢复繁体字。“繁简之争”再一次进入人们视野。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网上流传的“段子”中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有雲无雨,開関无门……”(注:以上提及的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对应关系:親—亲,愛—爱,產—产,厰—厂,麵—面,運—运,導—导,雲—云,開—开,関—关。)

材料二:说汉字简化导致表意功能弱化的看法看似很有文化,其实是对汉字知识的无知……例如那个“愛”,早在晋代就有“爱”的写法了,这是由行书演化而来的——几千年来,汉字发展的主流就是由繁到简。况且“愛”字最初表达的意思是依依不舍、舍不得的样子。而“愛”中的“心”,是声旁的一部分,跟意思无关。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汉字简化,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革新有密切关系,是为政治改革和社会革新服务的,简化汉字便于书写,便于提高人民的普遍文化水平,这在当时有其必要性。现在大陆使用简体字,而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字,这不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祖国的统一。

1.请从材料中概括出赞成和反对简化汉字的理由各两条。

赞成简体字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简体字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繁简之争”,校报委托你采访语言学家赵教授,请你事先准备采访问题。

问题一:您赞成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吗?为什么?

问题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其二,刘桢)

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_____________,坐看云起时。___________,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王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五柳先生传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任意东西    B. 猛浪若

C. 不穷    D. 互相轩邈

2.下面对文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③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B. 乙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环堵萧然”“晏如也”,语句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C. 乙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 甲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加点词语。

(1)风烟净       ___________      (2)势竞上  ____________

(3)亦不其姓字   ____________        (4)每有意  ____________

5.请分析甲文第①段“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全文中的作用。

6.请简要回答乙文中,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

“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头/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的内在原因是“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发现,父母与婴儿还可以通过眼睛实现“母子连心”。研究证实,父母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而且婴儿与父母这种眼神的接触,会对婴儿未来社交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⑤而更意味深长的是,“母子连心”现象还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父母之间也照样存在。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记载了这样一段逸闻:一次,曾参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但曾参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忽然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连带效应。

⑥既然母子连心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这个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接近2/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⑦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闯入自己孩子的细胞,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⑧当然,目前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过去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在多子女的女性中比无子女的女性更加普遍。这或许意味着儿女带给母亲的细胞,会对母亲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猜测,离定论还尚早。但不管怎样,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

1.对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B. 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C. 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D. 由本质到现象的逻辑顺序。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删去后,不影响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一项是(      )

A. 或许意味着儿女带给母亲的细胞,会对母亲产生不利的影响。。

B. 婴儿与父母这种眼神的接触,会对婴儿未来社交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C. 既然母子连心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

D. 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3.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年痴呆症在多子女的女性中比无子女的女性更加普遍。(作比较)

B. “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下定义)

C. 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记载了这样一段逸闻……(举例子)

D. 接近2/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列数字)

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有“母子连心”的现象,无论成年人还是婴儿。

B. 父母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

C. 无子女的女性要比多子女的女性患老年痴呆症的频率低。

D. 所有女性的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上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走进这所学校,会被一种大气揪住。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向校园深处延伸进去,______,______,建筑后边青山隐隐。

①四季葱绿的香樟树生长在道路两旁       ②道路两旁是四季葱绿的香樟树

③庄严的石头建筑位于校园深处           ④校园深处是庄严的石头建筑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