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阅读下列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______                    (2)竹柏影也  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            (4)思欲亭止息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1.睡觉原来曾经 接近,到 2.只是少了向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因此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忽然得到解脱一样。 3.有共同之处,都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虚词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识记寝、尝、盖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但,只;由是,因此;得,得到.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时抓住文中关键句即可。相关的句子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再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可知其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等。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归雁”喻___________,表达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寒冬腊月,山里的蜡梅相继开放。它们虽然生长在贫瘠的岩缝间,经受着凄风苦雨的[qīn xí]和(形容受冷落,没人来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的寂寞,却也无怨无悔;即使零落成泥,也芳香依旧。到了三四月份,生长在高原上的紫花地丁也会自在绽放,三朵两朵地挨在一起,看上去,。花瓣左右对称,向外弯曲,。紫花地丁紫得清新淡雅。它虽最微小但并不自惭形秽,而且更追求精致,活出精彩。

(1) 写出汉字:qīn xí ___________写出拼音: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意思,写出成语: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③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B. ①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②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C. ①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D. ①像水墨画中的一缕青烟 ②是扎在姑娘头上的马尾辫 ③好像在说悄悄话的小姑娘

(4)最后划线句子存在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乡泪客中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径独行迷。(梅尧臣《鲁山山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起“卒章显志”的作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长卿在《送灵澈上人》抒发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细心阅读语文课本,我们时常被书中的人物感动。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胡适的母亲最仁慈,最温和,海伦·凯勒顽强不屈,范仲淹先忧后乐抱负远大,欧阳修与民同乐,杜甫推己及人愿天下人安居乐业……同学友情,亲人关爱,古人情操……温情和力量就在生活的点滴里,引领成长中孤单的心。请以《____________引领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题目的横线上可填“青春、健康、亲情、幸福、荣誉、梦想、责任……”等词语。

(2)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否则扣分。

 

查看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③,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骥(jì):良马。②称:衡量。③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故常_____     行百余里_____ 

求其能千里也_____  ⑷一食尽粟一石_____

2.下面各组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不以千里也。 ②骥不其力。    B. 真无马邪?   ②称德也。

C. ①执策临之。  ②介胄驰。    D. ①虽有千里能。  ②故常奇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甲乙两文中,都提到了好马在日常生活中异于常马的一个共同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请把原文的句子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

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