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乙)喻皓父女,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注释:①制度,规划,设计。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一处)。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两三级                            (2)人皆其精练            

(3)京师塔中最高                       (4)如此  (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喻皓是个怎样的人。

 

5.《梵天寺木塔》和《喻皓父女》都写了喻皓的高超技艺比较两文记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木 工 一 人 而 已/ 至 今 木 工 皆 以 喻 都 料 为 法 2.(1)才 (2) 同“服”佩服,折服 (3)众,许多 (4)过了 3.(1)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2)喻皓构思方案大概就像这样精妙。他建塔时的考虑问题,就是这样的精密周到!(喻皓精巧的用心大概像这样!) 4.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结合具体内容略) 5.《梵天寺木塔》通过工匠师傅建塔碰到不稳定问题后求教喻皓,而喻皓轻易就解决了问题的描写,这是用反衬的手法,侧重于喻皓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喻皓父女》则正面直接描写喻皓的高超技艺,重点描述了预浩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此题注意通假字现象,“伏” 同“服”佩服,折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读懂全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两文的人物都是技艺精湛。甲文先从侧面反衬用匠师的“无可奈何”与“密使”“贻以金钗”来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突出喻皓的技术之高;再从正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体现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与技艺高超。乙文则正面直接描写喻皓的高超技艺,重点描述了预浩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开宝的寺塔,在京师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筑也很精良,(它)是工匠喻皓所造。塔刚建成的时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问他,喻皓说:“京城地势平坦无山,而多刮西北风,(风)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过来了。”喻皓构思方案大概就像这样精妙。宋朝开国以来,(像这样的,著名、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为榜样。喻皓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另外一种传言说喻皓只有一女,十几岁,每当睡觉时,都把手交叉于胸前做出像结构的样子。如此过了一年,撰写成《木经》三卷,就是现在流传在世上的(这部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理解

十五夜望月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王建                                          (唐)柳宗元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贬到更遥远的边远之地的柳州。这首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州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1.《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一诗中“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请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本周初一年级要开展一次“我爱文学”课外语文活动,以表达同学们对文学的热爱之情。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1.以“我爱文学”为主题,某班分小组合作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仿照例子为其中一 个小组的小报从不同角度再设计两个栏目

例子:名家简介                                           

2.小兰同学在摘抄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然,我们是理解生活的人,我们才不会把数字放在眼里呢!我喜欢以讲童话的方式讲这个故事。我喜欢这样讲:从前有个小王子,他住在小行星上,这颗行星比他自己大不了多少。他需要一个朋友。对于理解生活的人,这样讲似乎要真实得多。”

这段话选自名著《小王子》,作者是      国籍)的         姓名),这段话中作者给这颗小星球标号(B612),表面上是迎合人们喜好枯燥数字的口味,实际上是讽刺人们

                                                       

3.上语文课时,小明同学偷偷地阅读名著《小王子》,作为他的同桌,你该如何劝说他呢?(2分)

 

 

 

查看答案

默写名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3)________________,首先要相信这一点。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4)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山尖全白了,________________。(老舍《济南的冬天》

(6)郦道元《三峡》中从侧面描写三峡山高而陡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郦道元《三峡》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那朝天举着 lǎ()叭筒的高 liáng( )、玉米,那 fú( )( )前进的瓜

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里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最后的冲刺。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下列各选项中填入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4 14 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洞。 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5

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①山路盘曲而上。

②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③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④出金华城大约5 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⑤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⑥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A④⑤⑥②③①  B.①⑥②③⑤④   C.④①⑥②⑤③  D.③⑤⑥②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