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①时代变了!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的生活正在...

 

①时代变了!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的生活正在被电脑、手机和网络控制,人类正在逐步被程式化和数字化。

②人类当然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以变应变。但在应对这些变化的同时,又不能沦丧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类正面临精神的二次解放问题,面临重新找回心灵自由的问题。

③现在生活便利,资源充足,是过去完全不能比的。比如获取信息,以前要找资料翻词典,跑图书馆,折腾一天可能就找出一条。现在呢?动动手指头,海量信息和数据就从头顶上面的“云”给你传输下来了。现在花大量的脑细胞记忆知识点叫“浪费资源”,不如把这些细胞用来思考。然而,我们发现思考不动了,英雄般地以知识的广度,牺牲掉了思想的深度。

④视听艺术的发达,使大众文化得到了普及,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能专注认真地阅读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语言的重要性被逐渐低估甚至忽略。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都从各自的角度证明,语言本身是思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对语言的掌握程度越高,思维的程度就越深。视听艺术对语言艺术的冲击和挤压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视听的东西常常只停留在浅层,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大脑。阅读文字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有很多东西可能你一时半会儿不懂,需要反复琢磨。看过几遍《三国演义》电视剧,和看过原著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网上或手机上浏览信息,不是真正的阅读,充其量算是“浅阅读”或“伪阅读”。

⑤能阅读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是一种享受,可是现在懂得这种享受的人不好找了。到处都在说中国人的国民阅读量很低,排在世界上很靠后的位置。网上曾经评选《红楼梦》为排名第一的“死活读不下去的书”,这当然是一个玩笑。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说明有危机感了。现在各种读书日、读书节、书香工程数不胜数,国家也提倡大家多读书,这是好事,不过还要注意阅读质量。

⑥空洞乏味的作品现在比比皆是,文学和文化也要讲市场效益,但有“市场效应”的作品不一定有代表性,不一定有价值。

⑦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读一些有“市场效应”的书籍,而忽略了读经典作品。阅读不是消费行为,阅读是发现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有“市场效应”的书不是不可以读,但是不能不读经典。前者不过数月,就可能被扔进垃圾堆。只有经典能够代表人类智慧,才可能直抵心灵深处,才能续接人类智慧,才是真正的“永恒”。一个托尔斯泰,抵得上一千个平庸的作家;认真读一部《红楼梦》,比背下几万条手机段子高出好多个层次!

⑧经典作品给人传达的精神意义是深刻的丰富的,给心灵带来的震动是令人沉醉和久久回味的。通过阅读经典,你才能进入一种更深沉的感悟,发现生活,解释生活,推动生活。

⑨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同质同量智慧的突飞猛进。解决人类灵魂的问题,只能靠人类积累的智慧,这些都藏在经典之中。

⑩因此,在很多人已经遗忘经典的时候,我们提倡阅读经典,经典阅读,重拾对人类文明智慧的敬畏,带心灵回家。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最准确的一项(   )

A.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人们的生活正在被电脑、手机和网络控制。

B.人类正面临精神的二次解放问题,面临重新找回心灵自由的问题。

C.经典作品给人传达的精神意义是深刻的丰富的,给心灵带来的震动是令人沉醉和久久回味的。

D.我们提倡阅读经典,经典阅读,重拾对人类文明智慧的敬畏,带心灵回家。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现实社会中人类被电脑、手机和网络控制、人类正逐步被“程式化和数字化”入手,警示人们人类正面临精神的二次解放问题和重新找回心灵自由的问题,为后文论证做准备。

B.第④段中作者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充分证明欣赏视听艺术不能和真正的阅读相提并论或欣赏视听艺术代替不了真正的阅读。

C.作者认为有“市场效应”的作品不一定有价值,没有必要多读,而经典能够代表人类智慧,有“永恒”价值,才应多读。

D.每年寒暑假中央电视台有些频道经常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伴随少年学生愉快地度过假期,接受名著的熏陶。以此为论据,也可证明本文的观点。

3.运用文中的观点,列举一部你阅读过的经典作品,说说它给你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D 3.示例:文章告诉我们“经典作品给人传达的精神意义是深刻的丰富的,给心灵带来的震动是令人沉醉和久久回味的”。(1分)我阅读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之后,对保尔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感受很深刻:保尔有崇高的理想,并为之百折不挠的奋斗,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2分)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沉醉和回味,也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从文末的“我们提倡阅读经典,经典阅读,重拾对人类文明智慧的敬畏,带心灵回家”这句话可以判断出文章的论点所在。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作者所提倡的阅读经典指的是阅读经典的书籍,而并非看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剧,所以D项不能作为论据。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此题要点明所引用的文中的观点,再列举一部阅读过的经典名著,然后结合名著内容和文中观点谈自己所受的影响。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先解释选项左边划线字词的意思,再选出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诣王____ /太守        B.齐人也,坐盗____ /坐潭上 

C.固善盗乎___ /众人     D.水土异也___ /渔人甚异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查看答案

满井游记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出不/之心而寓之酒也

B.未百步返/造饮尽,期在必醉

C.于冰皮始解/学而习之 

D.麦田浅鬣寸/遂先帝以驱驰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你积累的名著知识(不能再写例句中的两部),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句,使前后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经典滋润心灵,名著丰盈人生。《朝花夕拾》如一幅淡雅的画,描摹出记忆的甜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句末加上“的未来”)

B.目前,我国约有17亿左右的流动人口,经常面临“跨省就医”的难题。(删去“左右”)

C.能否根治网吧“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删“之一”)

D.“中国梦”不是乌托邦式的“桃源梦”,就是惠及民生的幸福梦,民族振兴的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不可或缺的一员。(把“就是”改为“而是”)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1)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pòBù dài(   )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2)船娘是一位三十岁的农妇,以xián shú       )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橹。

(3)云就飘在那些chóng luánD zhàng       )似的高楼大厦的扇扇窗前。

(4)这就是kuài zhì rén kǒu       )的青海“冰鱼”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