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舍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丰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旱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

时间

1

今年由春到夏

今年暑假

经历

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

2

3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1.(1)去年七月(2)沉默,没有花开(3)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黄绿绿地静默着。 2.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养了三年的牡丹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了魂、切了骨。 4.对比(衬托 插叙)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今年仍然开出又美又密的花蕾,体现了它漠视痛苦,淡然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文章的写作内容和顺序,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由第④段可知,槐米被街坊邻居们悉数采尽发生在去年7月;由第③段“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可知,今年由春到夏,黑槐树没有开花;由第⑩段“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可得出(3)的答案。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可。拟人:指把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言行的修辞手法。作用:能令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语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小心”“内敛”和“自得”是对黑槐树的拟人化描写,更便于表达作者对黑槐树的赞美之情。“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构成了排比句,增强了文章气势,更具感染力,让黑槐的开花显得更加动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和段落大意,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第④~⑨段阐述了作者认为黑槐树不会开花的原因:一是因为去年7月,槐米被街坊邻居们悉数采去,黑槐树经历了断枝断骨,妻离子散之痛;二是因为作者此前饲养的牡丹在受了伤害后选择用不开花来抗议,作者以为黑槐树也会采取一样的方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上下文内容确定所用手法,加以分析理解即可。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作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者在叙述黑槐树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了牡丹的情节,这属于插叙的手法.同样受到了伤害,牡丹选择不开花,而黑槐树选择用开得更多更美的花朵来对抗不公,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运用了对比(或衬托)手法,表现出黑槐树在不幸遭遇过后,仍然能够重振旗鼓,坚韧不屈地开出花朵的顽强品格,以及淡泊宁静,坚强隐忍的高尚品质,同时,从文章第⑪段,也能找到作者对黑槐智慧的评价,运用文中语言回答也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1.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6段“这个故事”的内容。

3.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B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壳容积的事例

论证方法:C

得出结论

D

 

 

查看答案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征求不           ②欲清净

2.翻译下列句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查看答案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盖追先帝之殊遇                  

2陟罚臧否             

3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4悉以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文段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

4.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查看答案

仿写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了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                ,何必为没有结出果实而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而言,身体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平时注重锻炼。在“注重锻炼”前加上“是否”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删去“再”前面的“不”

C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删去“因为”

D他像一支蜡烛,虽然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把“虽然”改为“既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