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两题,任选一题。 一:命题作文:心愿 要求: (1)写一篇以叙事为主,兼有适...

下列两题,任选一题。

一:命题作文:心愿

要求:

1)写一篇以叙事为主,兼有适度抒情议论的文章;

(2)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不少于600字。

二:话题作文: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人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人的一生,可能平平淡淡,也可能轰轰烈烈,有过失败的考验,也有过成功的喜悦。爱与恨,悲与喜……恼爽皆过程。于是生命之美在于旅途中美丽的风景,在于坚强地走过坎坷,在于生命意义之真谛。

请以“过程之美”为话题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2)注意细节、思想健康;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字数在600字左右。

 

心 愿 我的长像在班里还算不错,刚开始,也招老师喜欢。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的这种感觉渐渐消失了,我的座位也从第一排慢慢调整到最后一排。 一个同学又被老师从教室的后门喊出去了,当这位同学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真羡慕,老师又是找她谈话了吧。自从到了九年级,老师的心思早已不放在像我这样的学生身上了。我越来越感到孤独,感到沮丧。多么希望老师也能像那样关心关心我,让我那愚笨的脑筋开窍一点,也考一个好成绩。 有一次,我拿着试卷去办公室,想请老师帮助我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可是老师正和两位同学谈话。只见那两位同学眉开眼笑,充满了自信。我退缩了,老师明明看见我了,他为什么不招呼我呀? 一会儿,上课铃响了,我带着委屈与颓丧的心情返回教室。回到教室,好象同学们都在用嘲笑的目光看着我。其实,我的心愿并不是希望老师指点什么迷津,只是想对不懂的问题弄个明白。 我在书的遮掩下,悄悄地哭了,哭得很伤心。我希望老师给自己一块手帕,说一句安慰的话。可是没有,老师似乎什么也没看见。我失望了,完全崩溃了。我埋怨上帝,为什么不赐给我一个聪明的脑袋? 又一个晚自习,我正在做作业。忽然发现老师向我走来。我想,是老师找我谈话了吧?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我盼望着,心里在突突地跳动。果然,老师走到最后一排,站住了。他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敲桌面。我立即从座位弹起来。老师一怔,看了看我,又叫我坐下。然后又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敲旁边的座位,似乎是在问我:张红柳怎么没来上课? 啊!老师原来不是找我的,我顿时几乎晕了过去,又羞又愧…… 爬山的收获 星期天,全班同学去爬山。到了山脚,一看那么多悬崖绝壁,荆棘丛生,我便却而生畏,犹豫起来。但同学们说,大家都快毕业了,放弃这美好的机会,太可惜了。在大家的鼓动下,我决定爬上去。 开始,心情特别愉快,享受着凉爽的秋风,观赏着美丽的田野。但是,慢慢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逐渐掉下队来。有同学在上面鼓励说:“来,加油!”我迈着艰难的脚步,拖着疲惫的身躯,上气不及下气地爬着。爬一会,歇一会。快到山顶的时候,风越来越大,我说,坐下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可是一坐下来,就像瘫痪了一样,动不了了。同学们你拉着我,我拉着你,推推拉拉,互相帮助。有时,就像你踩着我的头,我顶着你的屁股一样。翻过一个悬崖,终于爬到了山顶。 可是,到了山顶,我们有些后悔了。四野静悄悄的。放眼看去,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也没有群山聚首的雄峰,只见荒山野岭的,灰蒙蒙一片。没有美景,却有一种苍凉的感觉。这时,班长似乎看出了我们心中的失落,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 “一天黄昏,邻居王叔叔钓鱼回来,我想一睹大鱼的风采,兴匆匆拖住他的箩筐,吃惊地发现那筐是空的。我对王叔叔说:‘哈哈,空手而归呀?’王叔叔捂住我的耳朵,神秘地说:‘孩子,我收获了钓鱼的过程,体会到‘人竿合一’的最高境界,你懂吗?’”班长还没把故事讲完,我就有所感悟地说:“我明白了。” “你明白了什么呀?”班长问。 “太翁钓鱼空回,收获了等待的静心美,陶冶了浮躁的心境。” 下山时,我们仍走陡峭小路,披荆斩棘,历经磨难,平安返回。虽然很累,但我们的心灵是美好的。追求平淡宁静的过程,这不就是人生之美吗? 是的,百花供蜂酿蜜,看似平淡,却创造了生活的甜美,人生归宿坟墓,看似平淡,却演绎了历史的壮美! 【解析】 试题分析:文题1:这是一道没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要求以叙事为主,兼有适度抒情议论,写出真情实感。比起“心愿”的话题来,难度要大。 这类作文考生在审题、立意上都不会有问题的。但要写出超凡脱俗,文质兼美的好作品,还得别出心裁,在立意、选材、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 1.对标题的分析是立意、选材、表达方面避免雷同,标薪立异的关键。“心愿”即“内心的愿望”。①它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可以是长期、短暂或永恒;可以是家庭、学校、自然或社会;可以是天上、地下、具体的或抽象的。②它没有对象的限制。从“谁的心愿”来看,“谁”指的范围包括人:你(们)、我(们)、他(们)。也包括物:花、草、虫、鱼、森林、河流、桌凳、房屋等等。从“心愿”本身的含义来看,可以是主观的某种意念、意象,也可以是客观的具体意见、要求、事情。 文题2:这是一道有提示语的话题作文。提示语从人生的角度对“起点”、“终点”的描述中引出“过程”,无疑,提示语是在激发考生的创作激情,便于考生从比较中寻求“过程之美”的特点及人生轨迹,从而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2.本题的关键是对“美”的理解,它不光考查考生审美的综合素质,还考查考生健康向上的思维品质。所以,考生在立意、选材方便要联系历史,思品等课程综合考虑,才能找到立意最便捷的突破口。本题在表达上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不管用什么方式表达,议论必不可少。否则,文章只能堆砌事实,无法提炼归纳主题。 3.两题选材都要真。材料不在大小,只要真,对它的内涵挖掘得深,生动感人,能触动读者的感情就是有用的材料。一般来讲,考场作文的选材,宜小不宜大。小材料收得拢,放得开,时间充分,可以尽其发挥。时间紧,可迅速结尾,不至于造成龙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人所共知的材料,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其内涵,才能避免雷同。 4.两题的难易差距较大,考生一定要认真审视自己的能力,不能贸然动笔。如果写到中途,想改弦易张就来不急了。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校将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安全教育周’’活动。作为班委成员的你,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完成活动内容。

1.拟写一条体现活动主题的宣传标语。必须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2.你准备在班上开展哪些活动。写出两种活动形式。

3.课间时。假如有几个同学在教室追逐打闹,你该怎样对他们进行劝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车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卷”采用正面描写,“折”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2.“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点时,突出飞雪 ______________,“即”字写出作者 _____________之情,“飞”字形容雪之大,与上句的“ ___________”字相照应。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忌不自            ②小未孚,神弗福也

B.①服衣冠            ②有时发白帝

C.①寡人之耳者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

D.①时时而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

示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我选第      句,批注:                                            

4.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查看答案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选文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

(2)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查看答案

话说风筝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画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1.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

2.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由“木”到“        ”,到“        ”,到“        ”。

3.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4.第②段中加横线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5.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

北京风筝特点:               

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