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丁立梅的《爱到无力》。 (1)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了。 (2)我们兄妹几个...

阅读丁立梅的爱到无力》

(1)母亲踅进厨房有好大一会了。

(2)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好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

(3)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4)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皱褶的核桃。

(5)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母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6)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7)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8)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母亲终于爱到了无力”具体表现。

2.文章第(2)节中插叙了一段“我”过去回娘家的情况,作用是什么?

3.赏析第(3)段“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

4.文中划线处两次提到“泪”,结合全文说说“我”两次眼泪要流却未留的原因及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5.材料链接——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1)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皱褶的核桃。               ——丁立梅《爱到无力》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仔细研读这两段文字,谈谈两个“背影”在内容上的不同和主题上的相同点。

 

1.(1)母亲挑青菜前找一把小锹,都要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2)母亲在切芋头时,切切停停,经常发愣;(3)钟已敲过十二点了,锅灶却是冷的;(4)回城的时候,母亲第一次没给“我”准备大包小包的东西。 2.插叙部分写出了“我”过去回娘家,能干而慈爱的母亲对我们细致周到的关爱,这与后文中母亲老了,无力帮我们准备东西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母亲逐渐老去的事实,表达了对逐渐老去的母亲的爱、牵挂与不舍。 3.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挂在脸上的笑比着是贴在窗上的窗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见到儿女回家后笑得开心、笑得持久的情态,流露了作者对母亲的爱。 4.眼泪要涌出是因为看到曾经做事利落干净的妈妈动作越来越迟缓,越来越苍老而难过;对母亲为自己老去无力照顾儿女的那种歉疚而难过。眼泪最终未流下是担心母亲看到后伤心,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体贴与爱意。 5.内容上的不同:一是母亲的瘦弱的背影,一是父亲的肥胖的背影;主题上的相同: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至深的爱。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我的母亲终于爱到了无力”具体表现在第(3)自然段“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第(5)自然段“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第(6)自然段“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第(7)自然段“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分点概括即可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记叙的顺序有四种: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根据所叙情节发生先后的安排来判断。本题中插叙的作用,可从推动情节和丰富人物形象的方法方面作答。 考点:分析记叙的顺序。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情景),表达了人物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情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画线句子,结合前后文,我们可知其原因,眼泪要涌出是因为看到曾经做事利落干净的妈妈动作越来越迟缓,越来越苍老而难。对母亲为自己老去无力照顾儿女的那种歉疚而难过。眼泪最终未流下是担心母亲看到后伤心,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体贴与爱意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5】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链接材料,分析其在写背影的内容上有何不同,一是母亲的瘦弱的背影,一是父亲的肥胖的背影。主题上通过文字的刻画,一个挑青菜,为我们准备饭菜,一个为我买橘子,两者都表达了父母与子女之间至深的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陈鲁民的《高贵的“低头”》。

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但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

②麦克法兰在“低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③由此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周围的人大都在低头看手机。我故意走了几节车厢,见到一个外国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一位中年妇女还要给这个“老外”拍照,说是带回去教育孩子。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低头族”,平时不爱读书,成绩很差。

④说起大学生里的“低头族”,恐怕更多。在大学任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有时候一上课,举目望去,抬头听讲者不到一半,余者大都在低头玩手机。有位教授讲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时,稍微加了点儿作料,说到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教授自以为很幽默地又补充一恨:四恨学生“抬头率”太低。这时,学生们才纷纷抬头笑了几声,但很快又把头低下了,沉浸在游戏或“韩剧”当中。

⑤“高贵的低头”,是为了学习知识,广博见闻,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高贵的低头”多了,将来就肯定会抬起“高贵的头”,建功立业,一鸣惊人。反之,少了这“高贵的低头”,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那么未来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想抬头恐怕也抬不起来,想出人头地就更不可能了。毕竟,没有哪个老板聘人时会问应聘者会不会打电子游戏,看过多少韩剧,而只会关注应聘者拥有的文凭和各种技能等,而这些都是靠坚持数年“高贵的低头”换来的。

⑥一位常年飞大客机的空姐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头等舱旅客看书的较多,公务舱旅客看杂志或用笔记本办公的较多,经济舱旅客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睡觉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高贵的低头”,普通候机区的人基本上都在低头玩手机。由此,引起了她的深思: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⑦我们应尽情享受“高贵的低头”带来的精神愉悦。“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而自觉的“高贵的低头”,会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拥有高贵的见解,高贵的谈吐,高贵的举止,高贵的容仪,成为底蕴厚重的高雅君子,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1.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的观点。

2.请简述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请简述理由。

5.联系现实,谈谈如何让更多的人“高贵的低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傲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禄爵,吾庸③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吕氏春秋·下贤》)

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③庸: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耕于南阳(          )     

(2)先帝不臣卑鄙(          )

(3)一日三至而弗见(          )

(4)于是相率而(          )

2.用“/”划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划两处)

桓 公 犹 下 布 衣 之 士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4.对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傲禄爵”的价值取向,你有何看法?

5.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张旭的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阅读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在回答有关全民阅读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用闲暇时间阅读是一种享受,可以说终身受益。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明年还会继续把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2013-2014中国人阅读指南报告指出:国民图书阅读率1999年时达到604%,此后多年呈倒退趋势,2005年仅有487%。后经多年努力,2013年国民阅读率回升至578%,但增速依然缓慢。从阅读本数来看,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仅为477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

材料三:《钱江晚报》曾经载文说,有外国人来中国旅行,咋一看,呀,中国人怎么这么勤奋好学,不管坐车还是候机,都低头在手机上阅读,可仔细一看,基本上是在玩游戏、刷微博。如今以刷微博为代表的“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时髦青年的流行风景前文化部长王蒙曾严肃地批评这种“轻阅读”现象:我们的精神养料如果都从100多字的微博上来,我们的智商会降到什么程度!

1.给材料一拟个标题:                                     不超过15字)

2.综合材料二、三,试分析我国国民阅读存在的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思考,你认为除了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外,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推动全民阅读?(不少于两点

4.爸爸总是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你要劝他加入到“全民阅读”行列中,你会和他说什么?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里有一个教唆孩子学坏的女人是        。在书中,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父亲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                   ,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痛苦。

2.回忆名著,选出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性格活泼,带着白纸高帽子、手拿破芭蕉扇”的是“活无常”。

B.阿廖沙说:“我想像自己是一个蜂窝,各式各样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送进蜂窝。”“蜜”指的是生活的知识和思想。

C.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D.鲁滨逊写的“利害差异表”能够让自己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勇敢面对现实,改善现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