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遇到跌倒的老人,你是不怕误会扶...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跌倒的老人,你是不怕误会扶他(她)起来?还是怕惹麻烦默默走开?

B.“双十一”购物节又到了,各大电商纷纷采取打折、买一赠一等……促销措施。

C.每年七、八月份放暑假的时候,我都会去海边的外婆家避暑。

D.“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与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入思考。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选择问中间一般不用问号;B中“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用;D中引号应用书名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憬(chōng)       黑(yòu)      (shěng)   (chī)

B.水(fú)          鼓(léi)     息(qī)      顿开(sè)

C.杂(cáo)        (tián)      (yàn)     (tì)

D.积(zhǎn)        刻(juān)      (bó)       释(quán)

 

查看答案

阅读《张五不复猎》 一文,完成题。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①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②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③,具④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注:①将:带领。②度:估计,考虑。③所:地方。④具:全部。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遂为张五所          旁有浮土(   

奔至网所(            ④由焚网(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具以所见告子

A.不以疾也          B.以丛草为林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岁以大穰

2.用“/ ”给下面句子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吾  不  忍  母  死  仔  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⑵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

译文:                                                                 

4.文中张五母子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查看答案

阅读《滁州西涧》一诗,完成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

2.选出“野渡无人舟自     ”一句中要填的字并说明理由。

        

3.诗中的哪个字可作为本诗的诗眼?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

会飞的蒲公英

①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②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③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④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⑤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⑥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变得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⑦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⑧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⑩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⑾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①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何含义?

 

 

②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2.①请从原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                                                             

 

②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什么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4.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内容是什么?读完全文后,请你结合自身实际,写写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①我独自坐在窗前,两眼疑视远方。眼,已哭得红肿;泪,还在流着,我没有擦,任它流到嘴边,滴湿桌上的试卷……

②我不敢正视卷子上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我在学期大考中的成绩。但是,白纸黑字,我又不得不承认这一败涂地。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出了母亲起早贪黑干家务活的瘦小身影,映出了父亲在那太阳底下打工晒得发黑的脸,映出了上学前,母亲以关切的表情为我送行,映出了放学时,父亲又以期待的目光迎我回家。无情的岁月在他们的额头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辛勤的操劳在他们的眼睛里布满了斑斑血丝——他们对我的关心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可如今却……我开始痛恨考前操场上打篮球挥汗如雨的那个我,开始讨厌在考前复习中还忍不住要上网聊天的那个我。

④月亮悄悄扯了一块云遮住她银白色的脸庞,从薄纱似的云后面窥视着一切。就像是我愧对着父母对我的关心,不知该怎样去面对奔波劳累了一天的双亲。难道我就献上这份“礼物”吗?不,我不能!模仿签名,蒙混过关?或干脆把卷子撕了,问起来就说丢了?要么,随便说个分数?不,更不可以!我的脑子乱极了。我跳起来,走出门去。

⑤一阵微风吹过,耳际痒痒的。我用手一抓,软绵绵的。我回头一看,啊!是一缕柳枝,在这清冷的月光下,傲然生长。那纤细的身躯虽没有了绿叶的衬托,却还依然挺直。啊,它没有因为经历了冬季而枯萎,它的确活着,在逆境中活着,待到春天再来的时候,定会绽出新芽。正如一首诗中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⑥月亮东移,月光又清如流水地倾泻在我脸上,我的心顿时舒畅了许多。对!我也绝不可以萎缩,我要夺回曾属于我的盛艳!失败只能代表今天。要成功,必须重整旗鼓,以新的姿态,去迎接下一次挑战!

⑦顿时,我又跳了起来,冲进房间,握起笔,咽下那一串串涩涩的泪。重新拿起那份试卷,写下了一行大字:“失败的原因”。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眨着眼睛,一直伴我到深夜。我感激地抬起头,望望那弯月亮,仿佛看见了明天的朝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我正迎着那绚丽的朝霞向前走去……

1.第④段中的“礼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学期大考“一败涂地”的原因,表面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章最末句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写柳枝在逆境中活着并绽出新芽,其用意是

 

5.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将你的理解写下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