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失真的湖山记忆 周菊坤 ①有一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

失真的湖山记忆

周菊坤

①有一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非常奇妙,有时会让你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②老家的村子后面有一条河,儿时常在这河里野泳。河很宽,总想游到对岸去,却总是游到一半就赶紧折返,害怕因体力不支而造成危险。河很美,两岸有村庄和稻田,让人想起那首歌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河上经常会驶来大大小小的船只,待满载石料或石砂之后,即匆匆驶离,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忙碌的河面恢复宁静,回归到空旷与辽阔。

③河的西头是连绵的山脉,船上所载砂石即产自这大山深处。山很高,山顶经常有云雾缭绕不去,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山很深,重峦叠嶂,起伏绵延,我们想象着大山深处的神秘与美丽,心生向往和探秘的欲念,却终因父辈的警告而敬畏胆怯,止步于山前,不敢唐突与造次。

④老家的西南方向有一个湖泊,很远,坐船或步行,得花上半天时间。在老家的山顶上眺望,能透过前方两山之间的空隙,望见那湖泊的一片水面,湖水仿佛自天而来,水天一色,横无际涯,那是一片多么浩瀚的汪洋啊!远山如黛,碧水似镜,有渔船在缓缓移动,太阳的光斑在水面上闪烁跳动,恍若梦境。

⑤这些都是我儿时的一些记忆片段,或是对一些事物的直觉判断。但是,渐渐地,我的这些感觉似乎越来越虚幻失真了。譬如村子后面的那条河,昔日如天堑般难以逾越的宽阔,在今日看来,只不过是一条细窄的沟渠,一纵身就能跃过;又如,河西头的那道山梁,其实并不是那般山高林深,巍峨险峻,在我眼里,那就是一堆堆山丘土墩,随时可以征服于脚下,毫无雄奇壮观可言。还有,那片遥远的湖泊,现在看来其实也不遥远,坐上汽车只需一刻钟功夫就能抵达,那湖面也似乎没想象中那么辽阔无垠,天晴的时候可以看清对岸的青山、绿树和高楼。这样的变化让我百思不【解析】
河还是那条河,山还是那座山,湖还是那片湖,为什么在今天看来,宽的河变瘦了,高的山变矮了,大的湖变小了?我怀疑我的眼睛是否患上了什么疾病,或是我对事物判断的心理认知正在发生病变。

⑥我陪着已经动迁离乡的老父不止一次回乡,站在桥上凝望那条河流,我发现,河的两岸已不闻稻香蛙鸣,村庄长成了高楼,那条儿时眼中的大河如今委屈在高耸的楼宇间,已然瘦成了一条细窄的河沟,静默而无力地流淌,没有人关注它的存在。

⑦我曾经以健康的名义,加入浩浩荡荡的走山大军,多次征战于河西头的那片山岭。当我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山巅,环顾四周,心头却无端涌起一阵悲凉。这崇山峻岭早已被林立的高楼所包围,伫立山之巅峰,伸出手去,似可触碰到远处摩天大楼那炫目的幕墙。高楼压低了山脊,城市的欲望正在吞噬这片最后的绿洲。走山人踏遍了这大山的每一个褶皱,却让大山从此不再有隐私,也不再有尊严。

⑧我如今的工作单位就位于那片遥远的湖泊之畔,当昔日的遥远成为咫尺,当这片大湖的周遭也被许多的新城高楼所簇拥,被高楼里那些窥视的目光所俯瞰,我对这片湖泊的初始印象开始改变,大湖似乎变小了,变温顺了,变成了大户人家豢养在后院的那方池塘,美则美矣,却少了些许的野性和情趣,人们对湖岛深处的想象也随之变得越来越苍白了。

⑨客观来讲,河的变瘦、山的变矮、湖的变小,这是人的心理基于参照物相对关系的一种反应,也是人的心理基于人生阅历的条件反射。这样的变化应是时代前进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迹,正如道路的修筑,是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道路的通达拉近了距离,缩短了时间,促进了商贸的流通,加深了文化的渗透。可是,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告诉我们,道路在与人方便的同时,也在滋生、刺激和膨胀着人类的欲望,人们在享受与满足中得寸进尺,渐渐变得无所畏惧,肆意妄为。道路把城市与湖山的距离拉近了,却让湖山离开人类渐行渐远。

⑩这样的变化,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选自2015年12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说“有一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变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种变化具体内容?

2.文章在第段和第段两次写了河流、山脉、湖泊,文章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3.简要赏析第段中加横线句子。

远山如黛,碧水似镜,有渔船在缓缓移动,太阳的光斑在水面上闪烁跳动,恍若梦境。

4.本文的题目是“失真的湖山记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湖山记忆的失真?

5.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

 

1. 宽阔的大河变成细窄的沟渠,巍峨的高山变成山丘土堆,遥远的、辽阔的湖泊变为近在咫尺的小湖。 2. 第②—⑤段写美丽的大河、山脉和湖泊,第⑥—⑧写失真的大河、山脉和湖泊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湖山记忆的失真是一种悲哀。 3. 黛山、碧水,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卷。远山如黛,碧水似镜”是静景,渔船缓缓移动,光斑闪烁跳动,是动景,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出老家那片湖泊静谧阔大,梦境般的美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湖面平静美丽;句式上整句与散句结合,参差错落,富有美感。(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 4.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判断的心理认知正在发生变化,城市扩建,压缩了湖山的存在空间,让湖山在高楼簇拥中失去原有的气魄;人们在享受现代成果的过程中,无所畏惧,肆意妄为,让曾经神秘、美丽的湖山美景离开人类渐行渐远。 5. 对曾经的湖山美景的向往、热爱;对湖山美景离开人类渐行渐远的悲哀;自己作为自然的征服者之一,在发展现代文明与留住湖山美景之间无从抉择的无奈。 【解析】 1. 试题分析: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变化具体内容合理即可。 2.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里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湖山记忆的失真是一种悲哀。 3.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如:黛山、碧水,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画卷。远山如黛,碧水似镜”是静景,渔船缓缓移动,光斑闪烁跳动,是动景,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出老家那片湖泊静谧阔大,梦境般的美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湖面平静美丽;句式上整句与散句结合,参差错落,富有美感。 4.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5.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

仿生建筑

①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结构式仿生建筑,其建筑就像动物的骨骼一样,拥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和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材料的用量。表皮式仿生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围护材料就像动物的皮肤一样,拥有防寒、透气、不透水等多重特性,而且随着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来改变表皮的透光、保温特性,从而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功能式仿生建筑的构件能够像生物的毛细血管一样运作,可以调节温度、控制室内空气的流速和流向,而且相对于普通的空调系统,大大降低了材料使用成本。如果一个建筑同时具有上述的两点或三点,则统称为复合式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每一类仿生建筑都别具一格。人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它们当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能够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房子的旋转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进行的,白天朝东,黄昏朝西。且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子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这样的设计能使位于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以最大日照角度对准太阳。建筑物四周的太阳能集热器也能面对直射的阳光,以获取更多的太阳能。此外,“向日葵建筑”旋转的动力全部来自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地吸收和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大面积的户外阳台就是它们吸收和储存能量的“凸起”和“刺”。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的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是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它除了是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能量传送带,使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之间传送。“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将热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的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界面,将风速提高为环境风速的4倍。当风吹过,“马蹄莲建筑”就会迎风招展,呈现着蓬勃的生机。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1.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2.概括“马蹄莲建筑”的功能。

3.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科技将产生无限可能。你认为未来还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仿生建筑呢?请写出来并指出其原理或功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

(2)焉能五易其稿耶?

2.根据短文概括顾炎武的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梵天寺木塔》选段,完成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以金钗       B.人皆其精练

C.而置之其《郑人买履》   D.以土砾凸者为《幼时记趣》

2.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请简要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景物描写的特点。

2.下列诗句中,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的一项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概括“韩流”出现的三个因素。

随着人类文化的增多,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世界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大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韩国作为一个小国,其文化能够向外传播,得益于全球化这个时代。其次,单纯的文化,如果没有政治经济的支撑,也不具有传播力。政治经济的优势使其文化拥有了话语权和说服力,这一文化才能够被接受者容纳。韩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文化方面的成功者,其政治经济确有相对优势。而事实是,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和运作及其产品确实具有高位优势,顺应了流行文化的传播是由高往低这一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