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某班组织了“我爱博物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从下面两则消...

某班组织了“我爱博物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从下面两则消息(节选)中任选一则,拟写标题。

【甲】1985年以前,北京地区有正式博物馆39座。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北京地区共有备案登记博物馆172座,增加了133座,平均每年新建4到5座。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来讲都位于全国前列,并已超过纽约、马德里、柏林,仅次于伦敦,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目前,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硬件水平已经接近峰值,以后应更侧重于软件方面的建设,这才是博物馆持久发展的关键。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2015年12月17日第A09版)

【乙】不论是游客众多的大英博物馆,还是地方专题展馆,笔者几乎每次去博物馆都能看到有很多中小学生在参观,带队的老师要么让学生自己结成小组在博物馆里寻找问卷的答案,要么组织学生集体席地而坐对展品逐一讲解。展馆里不管是管理员还是其他参观者,似乎都对此习以为常。每每看到这些青少年可以把博物馆当课堂,我真是有些嫉妒!

英国博物馆界的人士认为:英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就要履行其内容,保护儿童参与社会文化和艺术的自由,因此博物馆这类公共文化场所就有义务通过加设解说、活动或者其他方式,使博物馆符合青少年的口味,让天真的孩童能和成年人一样领会到博物馆的乐趣。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8月16日第06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探究博物馆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甲】诺贝尔奖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童年时期的博物馆经历。国外曾有研究,当一个孩子6岁前常参观博物馆,这种习惯会伴随其一生;若6岁前没有这样的经历,博物馆在他此后的生活里将会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乙】《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在回忆童年生活时写道:“我对整个博物馆里的一切熟悉得就像背一本书一样。我们那个名叫艾格莱丁格小姐的老师差不多每星期六都带我们去。有时候我们去看动物,有时候看古代印第安人做的一些玩艺儿——陶器、草篮以及类似的玩艺儿。我只要一想起这事,心里就非常高兴,连现在也这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示例,向同学们推荐某个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等)或其中举办的某个展览。

示例一:兰州“水车博览园”——黄河奔腾,水车旋转,再现农业文明景象。

示例二:北京自然博物馆“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展览——再现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感受远古生物的神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一:北京博物馆已达172家(数量居世界第二) 示例二:英国博物馆成课堂 2.示例:童年博物馆经历对孩子的一生影响重大,为将来奠定基础;童年博物馆的记忆重要而持久,有利于儿童的发展(童年参观博物馆的体验促使幼儿对于相关领域产生浓厚兴趣)。 3.示例:首博“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感受古都历史风貌,走近老北京人日常生活。 【解析】 1.这两则消息都是关于博物馆的。第一则是北京博物馆的情况,主要是发展情况;第二则是英国博物馆的情况,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在博物馆学习。新闻标题是要求写一个“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形式的句子,学生可按照主要内容来提炼即可。 2.【甲】中关键句是“诺贝尔奖得主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童年时期的博物馆经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童年时期的博物馆经历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重大的影响。【乙】“我只要一想起这事,心里就非常高兴,连现在也这样。”这句话比较关键,它告诉我们博物馆的学习会让孩子更感兴趣,而且让孩子们更有探究的欲望,即使是长大了也记忆深刻。 3.此题既要求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隐性要求了学生把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课堂的成果展示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浅浅一杯茶,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众一面来说,茶可以化腥解酒,待客迎宾。北京旧日的大碗茶是人们夏日解暑祛热的最佳饮料,茶馆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集会和交易的最佳场所,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中就可一见端倪。如今,老北京的茶馆大多     (xiāo  shēnɡ    jì),四川的茶馆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泡茶馆、摆龙门阵好不自在逍遥。从雅文化的一方面来说,“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他们在茶香中酝酿诗情,泼墨挥毫,颇多雅趣。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李清照“酒阑更喜团茶苦”,“赌书消得泼茶香”,俱都深谙茶中真趣。

南宋时期茶种和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明朝中后期日本高僧利休开创日本茶道,定下“和、敬、清、寂”茶道四规。知堂老人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茶道”有一精辟的解释:“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日本的追求“静思”与中国的追求“雅趣”成为东方茶文化的两大代表。在东方的土地上,    

【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在与茶结缘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如“得与天下同其乐,     ”、“     ;茶自峰生味更圆”、“     ,书能香我无须花”、“汲来江水烹新茗,     ”等。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注】①知堂老人: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翻译家。自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

1.对文中加线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p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B.(p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C.(b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D.(bā)   “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2.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填入【甲】文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B.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C.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D.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4.下面四句分别填入【乙】文中横线处,可以构成四副茶联。请将这四句的序号,依次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①茶亦醉人何必酒

②买尽青山当画屏

③不可一日无此君

④泉从石出情宜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结合《换个角度》这篇文章,设想几十年后的你,运用多向思维改变生活,使你拥有了更精彩的人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在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总有一种情感需要我们守候,总有一种梦想需要我们望,请以“守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班级要举行课本情景剧展演,以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请你将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改写成一段场景,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题目二:走在古今中外名著的长廊中,你一定会遇到许多令你难忘的人物,请你以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为例,谈一谈对你生活的影响。

要求:(1)内容具体,语言顺畅、有感染力。

      (2)将选择的题目填写在答题卡,字数在150—2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换个角度》完成题。

换个角度

王充闾

日本畅销书《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记叙这样一则故事:

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可是,出乎意料,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而是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那些大路货。店老板请来一位中小企业咨询员帮助分析原因。这位咨询员四周巡视一番,便坐在地板上把视线降低到小孩子所能看到的高度,这回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他同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此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由此可见,【甲】观察事物的角度的确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绣珠轩诗抄》载,晚清女诗人郭六芳写过这样一首《舟还长沙》的七言绝句:“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陈帘夕阳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家在自己眼中,朝夕晤对,原也平淡无奇,可是,当换个角度从江上去望,却发现它宛在画图之中,融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事物本来是复杂的,多向的。因此,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察。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主体考察、审视思维客体时,【乙】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人坚持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些人坚持习惯性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凡是过去存在过的,或曾被证实过的东西,就认为绝对正确,万无一失,而对现实中与传统相抵触的新事物,则往往不予承认。

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丙】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听说,巴黎有一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发愁了,若是重新设计、安装,这要花一笔大钱。一位心理学家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老板依此行事,果然奏效——批评电梯太慢之声遂息。原来,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里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

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全文,将“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这句话填入文中【甲】【乙】【丙】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答:      处。

2.你对文中的哪一个事例或引用的言论感兴趣?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明确思维的多向性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你结合自身经历说一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远尘淡墨调烟雨》,完成题。

远尘淡墨调烟雨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摘自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微信平台)

1.中国陶瓷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需要一个过程,阅读①—②段,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古陶瓷文字         陶瓷书法         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B.古陶瓷文字         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陶瓷书法

C.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陶瓷书法            古陶瓷文字

D.古陶瓷文字        陶瓷模印文字      陶瓷书法            清中期瓷板画

2.阅读③—④段,说一说瓷板作书画与纸上作书画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用赞美青花瓷的诗句“远尘淡墨调烟雨”作为文章的题目,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说明这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