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炊器——陶鼎。这一时期的鼎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钵形和盆形鼎。

到了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青铜鼎。其形状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并有站立平稳等特点,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其政治体制,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从鼎的装饰上来看,鼎的纹饰种类繁多,有饕餮纹、夔龙纹等。饕餮是一种神秘狰狞的怪兽,它是辟邪平安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司母戊方鼎,该鼎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彰显崇 高壮美之气势。夔龙是传说中的一爪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贵的象征。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华丽考究的青铜器铸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完成,鼎成为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 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青铜献给夏禹。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之重器,鼎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遇有政权变更、重大事件、盛大节日等,常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等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和平统一 、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200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鼎圆禁方,象征天圆地方;鼎总重量约13吨,寓意13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鼎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财富。

【注】  禁:底座。饕餮:(tāo tiè [kuí]

1.文章第②③两段介绍了鼎的历史、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内容。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文章第④-⑥段的内容,说说世纪宝鼎的寓意。

  【链接材料】  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鼎圆禁方,四周有饕餮纹饰。鼎禁高50厘米,上面铸有56条夔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材料、形状、功用 2.要点:鼎禁高50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56条夔龙象征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饕餮纹饰有辟邪平安的寓意;夔龙纹饰有尊贵的寓意。鼎圆禁方,象征天圆地方。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文文段的内容的能力。文章第②③两段介绍了鼎的历史,从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鼎,奴隶社会时期到了鼎盛阶段;开始用陶土,奴隶社会时期用青铜铸造鼎;其形状开始时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到了奴隶社会,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其功用开始是烹煮食物,商周时期,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解释寓意,要筛选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根据链接材料,结合文段4-6段,找出对应的数字,鼎禁高50厘米与联合国成立50周年,这两个数字相对应;56条夔龙与中国的56个民族两个数字对应;饕餮纹饰、夔龙纹饰的意义,联系第四段,知道有辟邪平安、尊贵的寓意。鼎圆禁方,联系第六段,可以知道有天圆地方的寓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老海棠树》,完成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 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 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⑦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 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本文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简要写了和奶奶有关的哪几件事(每空不超过5个字)?

春:_______夏:________秋:_______ 冬:________

2.品读第段划线句子,结合标点从语气角度分析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说要用一棵海棠树,纪念奶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原因。(不超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视之____________ 谤讥于市朝之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邹忌成功进谏的过程。

 

查看答案

“A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A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A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

选文出自名著《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①____,文中“A”指的是__   (填人物名),本回中关于A的故事名为  ③ 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反用了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查看答案

对下面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马路上,公园里,金黄的落叶萧萧而下,稠密如雨,稠密如雪。许多绿叶也受了感染,纷纷离枝而下,加入同类的有韵的舞蹈。空旷的树阴垂覆的公园内,池边垂柳尚在婆娑摇曳,时时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满地却已压着一层青翠的杨树叶子,如同绿色的积雪。这难道是大自然有意做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

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落叶纷飞,如雨如雪的景色。

B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池边垂柳依依,招人喜爱的情态。

C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青翠的杨树叶子铺满地面的景象。

D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飘零的落叶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